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1947年)在學校是個成績突出的孩子,儘管性格有點內向,但在與人交往上毫無障礙。1959年,在他12歲時,父親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18年3月3日-2007年10月26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在與父親一道到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時,他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2006年,與父親同樣是史丹佛醫學院教授的羅傑.科恩伯格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史上第六對獲頒諾貝爾獎的父子檔(母女檔)。

1  

波蘭女科學家瑪麗‧居禮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1903年10月,她與丈夫皮埃爾.居禮因為發現了「釙和鐳」這兩個化學元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在她的長女伊雷娜11歲的時候,居禮夫人再次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次是化學獎。在1935年,35歲的伊雷娜也獲得了與母親同樣的殊榮——諾貝爾化學獎。

2  

在智力遺傳方面。伊雷娜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她是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女兒,她的家庭有4枚諾貝爾獎章。

據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神經系統的某些特徵是可以遺傳的。也可以說,一個人出生時的基因遺傳來自父母,但這並不能決定他最終的智力。

科學家發現,智力高低與父母遺傳基因之間彼此聯繫的比例是20%,其餘的智力發現則是處在變化狀態的,依個人的生活來逐漸改變和定性。研究人員認為,特別的激勵可以使人的神經結構發生改變,並且促進其發展。

在所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當中,有7名獲獎者的子女與他們一樣,在後來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從懂事時開始,羅傑.科恩伯格生活在父親的影響和激勵之下;伊雷娜.約里奧.居禮18歲後就一直給母親充當助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尼爾斯.玻爾的兒子奧戈‧玻爾,從小就受到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和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等人的影響和教育,在1975年獲得了與父親同樣的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J.J.湯姆遜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身上看到:在塑造天才方面,來自外界的激勵要比基因遺傳顯得更為重要雖然湯姆遜在1906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以後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這個獎項:他的兒子喬治.佩吉.湯姆遜在193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僅如此,與他沒有任何血緣和遺傳關係的7名學生,也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獎。同一位導師培養出了8名諾貝爾獎得主,這是一個後人無法超越的成就,也充分說明智力與遺傳並無直接關聯。

在上面提到7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子女中,有5名是在與父母相同的領域中獲獎,這也是對上述結論的印證。伊雷娜.約里奧‧居禮所進行的研究與父母一樣,都與放射性有關;喬治.佩吉.湯姆遜與父親J.J.湯姆遜所研究的領域都是關於電子方面的;羅傑.科恩伯格與父親阿瑟.科恩伯格都是專門研究化學基因的;勞倫斯.布拉格在25歲時與他的父親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因此,科學家研究的結論是:人的智力並非完全依靠遺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