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是為人父母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以往「訓導」式的教育方式這時不僅起不了作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青春期的價值觀,將影響孩子以後在婚姻、擇業、交友等方面的決定,父母不可掉以輕心。專家建議,父母要調整心態,蹲下身來,以平等身份多跟孩子溝通,以了解並疏導他們的身心上的變化及需求。

青春期是兒童期至成年期的過渡時期,體格、內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體生長發育是繼嬰兒期後出現的第二個高峰,各組織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世界觀及信念逐步形成。年齡範圍大約為12歲至16歲。由於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這時期的孩子如果沒有進行適當教育,常會出現叛逆、自閉等情況,嚴重的會影響成年後的性格和價值觀。

專家:青春期逆反期 宜疏不宜堵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開始有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主張,不成熟但很偏執。這時的孩子需要被尊重和認可的慾望加強。兒童時代父母居高臨下的「訓導」方式這時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據晴報專訊網報導,蘇麗珊是資深導師、美國認證危機介入專員,有逾20年社會服務經驗,她認為青春期不易度過,不僅父母心理上要重新適應,自己從被依附者變成同行者,而且還要提醒孩子準備面對生理和心理上很大的轉變。她提醒家長,這時的孩子宜疏不宜堵,要多跟孩子以平等身份進行溝通,瞭解他們的苦惱和恐懼,慢慢加以引導。

她強調,青春期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親密互動,包括足夠的身體接觸及言語讚賞,令孩子感到滿足。她本身育有一兒一女,她說「自幼稚園到升初中階段,我和子女每天保持一小時床上時間,我們會一起讀故事、唱歌、傾訴心事,下班後全部時間都給他們,我若要上街一定先通知他們,再忙也要在週六、日為子女安排單獨約會。我和他們一起玩遊戲,更容易讓他們把平日積累的挫折和遭遇說出來。」

青春期閉鎖心理未疏導 恐積鬱成疾

許多孩子,小時候像個小鳥似的對父母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可長大後卻守口如瓶,難得講心裏話。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閉鎖心理。

1  

據晨帆心理諮詢網介紹,青春期易閉鎖心房,這是青春期的一種正常心理狀態。隨著獨立意識的增長,思維能力的增強,社會實踐的擴大,他們要自己去檢驗世界。因與家長的年齡、興趣、愛好、社會經歷不同,從而產生了閉鎖心理。

處於閉鎖心理期的青少年涉世淺,經驗少,社會適應能力差,受到挫折容易出現煩惱。若不及時給予疏導,便會積鬱成疾,或性格改變,甚至產生精神障礙。所以, 家長要關心他們,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多用平等、協商的口吻,疏導、引導的方法,不要採用訓斥、命令的口吻和強迫的辦法對待孩子。

Eduu網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成功經驗。她的兒子剛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曾常常無緣無故發脾氣,她便與兒子商量:「當你又跟媽媽發脾氣的時候,你自己肯定是無意識的。我就想辦法悄悄暗示你,你意識到了,就到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平靜了,再出來跟媽媽說話。」「兒子能夠從我的語氣裡感受到媽媽平等的理解與尊重,表示接受媽媽的意見,配合我嚐試改變。」

她認為父母應該蹲下身,傾聽孩子的想法。父母應該給孩子訴說自己想法的機會。當孩子感覺個體得到了尊重時,也就學會了傾聽和尊重家長。

 

--本文轉載自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