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民眾的退休與年金保險支出偏低,在亞洲只比韓國高。退休後,錢從哪裡來?

行政院版的年金改革方案出爐,一如所料,各行業的年金制度,工作時要繳的變多、但將來可領的會變少。對個人來說,心理與實質面都不會滿意,但或可讓整體退休保險制度延續。

然而,我國政府投入在退休與年金保險的支付偏低,確實讓民眾沒有安全感。根據宏利投信的統計,台灣政府在退休準備上的支出,僅佔國內生產毛額(GDP)12.5%,在亞洲只比韓國的4.4%高,比新加坡、香港與日本都低。

尤其,因為勞工與軍公教人員享有的退休比例不同,不同職業別的受薪者隱隱出現對立,讓民眾對退休生活更加恐懼。

但事實上,台灣是標準「藏富於民」的國家。退休生活所需的資金來源,與各國非常不一樣。宏利投信統計,台灣家庭整體的金融財富,包含房地產、股票等的價值,佔GDP比率高達466%,是亞洲主要國家中最高的,還比日本的320%高。

但這些家庭資產,多數包含佔財富價值一半以上的房地產,可快速變現的資產相對少。也因此,出現了台灣人不窮,但只是沒錢的窘境。

各國統計也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偏低,僅有8%。造成年長者的持續性收入快速減少,生活往往是「只出不入」,沒幾年就會坐吃山空,讓國人對退休改革更沒有信心。

主計處2010年的國富統計顯示,台灣家庭的平均資產超過一千萬元,其中來自房地產的價值約為430萬,存款則接近300萬。

從資產管理的觀點來看,存款性資產可以創造的收益較低,房地產的可變現性較低。尤其,如果房屋又有自住的需求,等於是一生的積蓄都壓在房子上,自然會使退休後可支配所得變少。

因此,如何讓台灣人的財富從只會慢慢減少的「不動產」,變成可以創造持續性收入的「活資產」,也是解決退休與年金問題的另一方向。

這不但有賴民眾對資產配置觀念的轉變,降低對房地產的迷戀,也有賴政府推出鼓勵民眾投資的相關政策,讓台灣民間的財富可以創造更多的收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