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天然的,結果都是人工香精。原以為大廠牌值得信賴,卻總是在出紕漏。就算自己煮,食材是否健康安全仍然充滿疑問。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變得處處是地雷,這樣的情況背後有什麼更龐大的因素在運作呢?

你會留意食品標價嗎?一定會。我也不例外,畢竟我可不想把冤枉錢送給砸重金打電視廣告的大企業。況且大家都知道,超市裡有許多廠牌的食品,包裝雖然和知名廠商不同,但是內容物卻一模一樣。2008年的調查顯示,許多消費者最留意的便是售價。金融危機之前原料業的景氣旺盛,於是能源與食品的價格也就特別高漲。消費者為了節省支出,都選擇價格較低廉的產品,或者到折扣店購物。陷入兩難的食品製造商也注意到這種趨勢:一方面消費者愈來愈傾向於購買低價產品,另一方面能源、穀糧或牛奶等原料的價格飆漲到極點,所能獲得的商業利潤愈來愈小。

因此製造商積極找尋原料的替代品,包括牛奶。分析牛奶市場的專家曾向我抱怨:「目前許多廠商在製造冰淇淋或乳酪時,愈來愈常使用植物油脂代替牛奶。」如此一來,成本變得低廉,而且價格波動也比較小。這也就是「山寨版乳酪」的誕生。在此之前,它的存在是為了外銷到牛乳生產不足的南方國家。

1  

消費者可以在超市的冷藏櫃裡發現這類型的產品,通常稱為吐司乳酪或披薩乳酪。然而因為成分不含牛奶,所以在德國禁止稱為乳酪,而是稱為「吐司片」或「披薩混合配料」。這種利用植物油脂和蛋白粉末即可在幾分鐘內調製成的「仿乳酪」成本很低,比需要熟成時間的乳酪便宜了50%。在地的牛奶也因此遭到植物油脂取代,如棕櫚油。一些熱帶國家為了萃取棕櫚油,砍伐熱帶雨林甚至成為家常便飯。據估計,每年在德國生產的「仿乳酪」達十萬噸,相當於每年乳酪生產量的十分之一。這項趨勢持續上升,因為披薩製造商混合「仿乳酪」和真乳酪的實例也屢見不鮮。

在農民遊說團體抗議奶價下跌並嚴厲譴責「仿乳酪」的生產之後,食品業很快又獻出其他狡猾的伎倆:譬如同樣也不含牛奶的「仿鮮奶油」,通常稱為「噴式鮮奶油」,成分其實是植物油,因為添加了穩定劑、乳化劑、香精和色素,所以外觀媲美真正的鮮奶油。還有已經上市多年的「仿火腿肉」,也重新被農民遊說團體炮轟。「仿火腿肉」就是那些被壓製成土司條狀的四方形火腿,因為添加了凝膠劑,所以能夠吸收更多的水分,減少肉的使用量。

漢堡市的消費者服務中心更列出了不勝枚舉的食品,成分都是食品工業玩的化學鬼把戲,讓許多消費者十足倒盡胃口。 想知道有哪些嗎?譬如「維也納式炸雞排」就是魚目混珠的冒牌貨。事實上,一塊真正的維也納式炸肉排必須來自小犢牛的肉。退而求其次以節省成本(在維也納也不例外)的選擇,則是使用豬肉。不過這種碎雞肉和碎火雞肉壓製成的肉排,卻掛著維也納之名,恐怕在奧地利也沒有人想得出來。

消費者服務中心所列的清單上還有不計其數的案例,指出食品包裝盒背面的成分說明,和包裝盒正面令人垂涎欲滴的圖片完全是天壤之別。消費者保護團體便以巧克力餅乾為例,指出成分其實是廉價的「仿巧克力」。還有德國知名零食製造商所生產的哇沙米花生,也和日本的山葵毫不相干,而是完全靠著香精、味精和色素創造出以假亂真的嗆辣口味。許多冷凍蝦或綜合海鮮其實來自魚漿,也就是魚蛋白加工後倒入蝦模中壓製成形。同樣以模型壓製的還有火雞肉沙拉中的小肉塊。炸雞塊或者即食餐中的肉類,也大多以這種方式製成。

此外,消費者保護團體也指責食品業者以「羊奶酪」之名銷售「仿乳酪」、以椰子油和人工合成香草醛調配成香草冰淇淋、用廉價油稀釋成義大利青醬,或者用染色的糖水冒充果汁。甚至有機食品也被動了手腳:某家大型折扣超市所銷售的有機全麥吐司,頂多只含有60%的全麥麵粉,其餘成分則是染了色的小麥粉。

另外,「全麥」對於一些製造商而言,只不過是一種有利可圖的推銷手段—實際上消費者咬到的經常不是真正的穀粒,而是烘烤過的團狀小麥粉碎粒。

各種類型的食品製造商,都以化學實驗室為生產基地:不論是領導全球市場的跨國企業,還是默默無聞的廠商,為了降低成本,都愈來愈常採用這種製造方式。只要不露出馬腳而且消費者繼續購買,這些製造商就能獲得高額利潤。在這種價格壓力之下,那些價格無法勝過便宜山寨貨的真正食品,只能留在貨架上乏人問津。

本文轉載自 Paul Trummer的《 Pizza Globale: Ein Lieblingsessen Erklart Die Weltwirtschaft 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