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歲的交大電子物理系助理教授周苡嘉進行跨國研究,發現三五族奈米線的原子級自組裝(self-assembly)的成長機制,可以突破現有的元件微型化的技術限制,將可帶動3C電子產業升級,這項研究成果1/18/2014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 (Science)」。「七年級生」周苡嘉成為交大歷年來以第一作者登上「科學 (Science)」最年輕的老師。

1  

周苡嘉博士畢業後到IBM華生研究中心工作時,完成這項實驗,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整理出三五族奈米線在不同狀態下的成長機制,提供未來自組裝奈米材料與結構,可以應用在新一代奈米元件中。這項跨國研究團隊包括瑞典大學及IBM研究人員,周苡嘉則是論文第一作者。

七十二年次的周苡嘉,爸爸是大學行政人員,媽媽是裁縫師,對科學的興趣源自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時參加科展,作品主題是「不同半徑柱子在不同點的加速研究」,讓她覺得科學非常有趣,該作品當時獲雲嘉地區科展優等獎。後來她參加吳健雄科學營,啟發她走上科學研究之路。

周苡嘉高中讀第三類組,父母希望她讀醫學系,但她選了有興趣的第二類組,考上清大材料系,畢業後到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研究半導體動力學,不到四年就拿到博士學位,年僅廿六歲。她到IBM華生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一年半前獲聘到交大任教。

2  

很多人認為做研究很孤獨,周苡嘉說,她沒有這種感覺, 「因為做研究是自己喜歡的事。」有時研究一做就是十二小時,甚至沒時間吃飯,她也不覺得辛苦,她說:「早一點吃飽再做研究就好了。」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68/281.abstract

 -轉載自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