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神父甘惠忠奉獻台灣、卻拿不到身分證的遭遇並非個案,而是凸顯台灣的封閉落伍。追求國際化,落實平等原則是重要一步。

自民國五十二年來台居住,創辦台灣第一個立案心智障礙者照護機構的美籍神父甘惠忠,雖奉獻台灣超過半個世紀(五十一年),但依台灣現行法規,至今仍無法取得一張台灣的身分證。

這個事件所凸顯的,不僅是甘惠忠神父個人的遺憾,也不僅是台灣的遺憾,更令人慚愧的是,由此看到台灣的封閉。甘惠忠神父一直無法得到身分證的原因,是因為依我國國籍法,「需先放棄他國國籍,才能申辦歸化我國,也才可能接著申請身分證。」

不論是從國籍法的這項規定本身,或是從此法條遲遲未見修訂的角度來看,這都真是相當離譜的一件事。基本上,如果台灣不願接受雙重國籍,那又為什麼接受台灣人所擁有的雙重國籍?

例如,台灣有那麼多人,同時擁有「中華民國護照」以及「美國護照」;這對於台灣,對於美國,都是可接受的。但我們卻要求例如甘惠忠神父,一定要先放棄美國護照後,才能申請我國護照,這是什麼不平等的待遇?

所謂台灣要國際化,平等原則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台灣加入WTO都已十幾年了,卻到現在連一些基本原則,都未加以檢討改正,如何奢言下一步?最近政府一再宣傳台灣應加入TPP,更強調與大陸簽署服貿協議是如何地關鍵。

但「國際化」除了表面,實質精神其實更為重要,台灣如果沒有徹底檢討並改進,即使簽了幾個協定,仍然不可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國際化國家的。

國際化,先改善投資環境。台灣薪資所得十幾年來倒退不前,並且愈來愈落後於鄰近國家;對於這個狀況,雖然行政院長江宜樺說,不應認為是「國恥」,但應也不能否認已是全民之痛。而也已有太多人說過太多回,「創造就業、提升薪資」的不二法則,就在於「對台投資」的提升。

但是,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如果台灣故步自封,閉鎖於茶壺裡的風暴而沒有心力去修改過時法規,又如何能吸引國際對台投資,甚至是台灣自己的投資?

甘惠忠神父的事件,近日來引起注意,內政部也因此回應說,「將依行政院長江宜樺指示,鬆綁外籍人士歸化留台的條件,若認定對國家殊勳及國家所需人才,可同意保有雙重國籍。」

看到這個消息,只能令人再度嘆息!就像吳寶春赴新加坡就讀事件,我們的政府關心的,仍往往只是個別事件,而無法藉以檢討問題的本質。「認定」對「國家殊勳」及「國家所需人才」,才能免除對外籍人士雙重國籍的要求嗎?那麼,對台灣本國人擁有雙重國籍的標準,又為何可以不加限制地寬鬆呢?

作者:劉憶如,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