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經局勢的確發生巨大變化,「全球化的影響,不只是經濟上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的全球移動。同樣跨越國界、搶佔新聞版面的,是極端氣候,地震、海嘯等天災頻傳,及大氣污染。北京的霧霾,不到幾天就飄到了台北的上空。我們真的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共同面臨的是一個複雜、相互依存、而快速變動的全球生態系統。人類製造出來的共同問題,需要人類共同的合作才能解決。

但面對的第一步,「所有變革的起點,都是由個人的選擇開始。做出選擇並為選擇的後果負責,將帶來積極的能量,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快樂和希望。」

特別是在台灣突圍的部份,從政府到民間都建議,台灣要加速推動經濟開放,加強研發創新以厚植產業競爭力,並打造加入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的路徑圖。從韓國到東協的建議,都能理解經貿戰略不能只有開放,還得先強健體質。

亞洲四小龍皆採取對外導向的經濟策略。韓國也從六、七○年代,就開始採取對外出口的政策,之後就開始市場開放、貿易開放。

無論台灣或韓國,內部對市場開放都存在著政治上的敏感。因此,政府對市場及貿易開放,態度需謹慎。

我們如何處理政治阻力?韓國政府選擇提前告知。在八○年代,韓國政府就提出三年計劃、五年計劃等產業補助輔導策略,盡可能降低國內政治上、不同利益團體間的對立。

但韓國政府曾犯過一個錯誤,就是在處理稻米開放時,沒做好國內溝通,不斷延遲非關稅壁壘,產生爭議。因為,一旦政府正式公開宣布市場開放,便不可能走回頭路。

在區域經貿策略上,外界常只看韓國與各國快速簽署FTA,但其實韓國政府對於簽定FTA的步驟審慎。譬如,韓國先和智利、新加坡等國家簽訂,後花十一年策劃,才和主要貿易國歐盟、美國等簽署。

今年,中日韓FTA希望能有所進展,但目前還在談判。台灣和中國簽署了ECFA,韓國希望能趕快和中國簽署,因為韓國最大出口國是中國。

台灣和韓國有很多共同之處,都是出口導向國家。從長期經濟趨勢看,韓國面臨嚴峻的挑戰。主因是韓國經濟成長下滑,過十年還會持續下滑。未來,包括韓國、台灣、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都會面臨結構改革,以提升生產力。

羨慕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韓國總統朴槿惠之前提倡「創意經濟」,就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成長率。因為,韓國正面臨產業過度依賴大型財團的挑戰。

最近,韓國報紙揭露了一個數據,如果沒有三星、現代,韓國經濟只剩一半。這代表了,韓國經濟體大部份來自這兩大集團,其他企業都在賠錢。

很多台灣人羨慕韓國有三星電子、現代汽車。但韓國人十分憂心產業結構失衡,反而羨慕台灣有很多很強的中小企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