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開口問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比決定要不要幫忙更重要的是:如何答應或者拒絕。

專欄作家Ross McCammon在創業家雜誌上(Entrepreneur)指出,不管要幫的忙是大還是小,對方一旦開口,都隱含了一些意思。例如,你有對方所沒有的某種東西、將來對方會報答你、對方對你有某種程度的信任或肯定。這個簡單問題的背後,有很多面向是沒有說出來的。

他表示,以決定答應幫忙為例,當然可以只回答:「好啊!」但是這樣做浪費了一個寶貴的機會。

相較之下,如果回答:「好啊!小王,這麼多年來你一直都是我們公司的好朋友,我很樂意為你做這件事。我知道今天如果角色互換,你也一定會幫我這個忙的。」
相較於前者,後者不僅回答了問題,同時把隱含的意義說了出來:「我想藉著這個機會讓你知道,我們的關係是互惠的。」此外,也展現了不是每個人提出同樣的要求,你都會隨便答應。你的回答是有經過思考的,是因為對方是小王才答應的,這個忙因此多了一些份量。

華頓商學院管理教授Adam Grant將提供幫助的人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拿取者,這種人覺得如果幫了這個忙,將來可以從對方身上拿回更多東西,或者可以讓有權、有影響力的人留下印象,他們就會願意幫。

第二種人屬於拿多少給多少。他們相信雙方的付出應該一樣多,對方以前幫過他們相等份量的忙,或者他們相信以後對方能給予他們等量的回報,就會願意幫忙;第三種是付出者,這種人大部份的時候沒有太多前提,願意提供他人幫助。

Ross McCammon建議,對於別人所提出的幫忙要求,三不五時應該要說「不」。說「不」除了因為自己做不到,或者覺得不應該做,還有另外一個拒絕的好理由。格蘭特的研究顯示,第三種人在不期望回報的情況下幫助很多人,結果犧牲了很多時間、精力跟資源。

因此,第三種人在幫助別人時,對於應該幫忙的對象、提供幫忙的方法,以及何時提供幫忙,都要有更清楚的原則。當個有原則的付出者,才能為自己建立更寬廣的人脈,同時顧及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跟資源。

最後Ross McCammon總結,即便是拒絕,回答要不要幫忙一個人,都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好機會去做對的事,一個好機會去建立關係,也是一個好機會去提醒別人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進而贏得對方的尊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