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以前,一位名叫Siddhartha Gautama的王子來到印度的菩提伽耶,開始在一棵大樹下打坐。相傳,在連續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想之後,他開悟大道,後被世人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

近日,心理學家Amishi Jha來到夏威夷,她試圖採用與禪修相同的技巧——冥想來訓練美國海軍。當然,他們的目的可不是為了成佛,而是想要通過短期的訓練來增強戰區心理適應能力。

「我們發現,即使每天只進行12分鐘的正念冥想練習也足以幫助海軍們保持注意力和工作記憶——即長時間集中精力的能力——的穩定」,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冥想神經學、正念研究和實踐行動(Contemplative Neuroscience, Mindful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itiative)的主任Jha說,「但如果練習時間不足12分鐘或完全沒有練習,他們在執行任務時的表現就會有所退步。」

Jha在素有科學保守主​​義堡壘之稱的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中的一場關於正念科學The Science of Mindfulness的會議上介紹了自己的研究結果。她的這個項目從美國國防部得到了為期四年,共計170萬美元的資助。然而,正念mindfulness 作為一個論題得到嚴肅科學界的接納還是不久前的事。Jha第一次從另一位科學家口中聽到冥想這個詞是在2005年的一個講座上。「我簡直不敢相信他剛才在這些觀眾面前提到這個詞——在此之前,我從未聽說有人在科學背景下談論過冥想,」她回憶道。

雖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Jon Kabat-Zinn(現為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的退休教授為代表的幾位先驅者就已經開始教導人們採用正念冥想作為緩解壓力的一種手段,但除了十餘項研究之外,該領域中的所有近100項隨機臨床試驗幾乎都是在2005年以後才獲得發表。在最近進行的一項正念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呼吸、身體狀態以及其他特性進行了簡單而客觀的觀察,他們認為,正念練習或可對人產生近似佛祖開悟的效果。除了軍事體能,科學家們還測試了小量的正念訓練能否用於提高標準考試成績,並促進腦細胞間新連結的建立。

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Michael Posner和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Yi-Yuan Tang要求研究參與者們在兩週期間練習由Tang研發的正念訓練累計達11小時,並在練習前後分別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觀察了他們的腦部活動。研究人員發現,正念練習增強了大腦白質的完整性和工作效率,白質組織可聯繫和保護源自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神經元,而前扣帶皮層對於理性決策和解決棘手的問題尤為重要。

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正念練習對考研的學生大有裨益。五月份發表於《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隨機試驗的結果顯示,本科生在指導下每天花10分鐘來進行正念練習,並堅持兩週後,他們在研究生入學考試(Graduate Record Exam, GRE)中詞彙部分的成績就獲得了顯著提高,增進了16個百分位數。他們的工作記憶容量(維持注意力並操作多個項目的能力)也顯著增加。

一度被認為是東方神秘主義代名詞的正念練習居然可以為西方理性主義服務,這聽起來可能令人頗感驚奇。但是,考慮到這種練習往往強調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地,訓練人們將頭腦專注於當前的任務之上並避免分心,它能實現這樣的效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認識自己的頭腦正專注於何事,並對其加以控制的能力是一種真正的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英國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Peter Malinowski說,「對某些正念訓練的初學者而言,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到某種思想或情緒並不是現實世界的唯一內容,他們完全有能力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東西,如呼吸之上,讓那些情緒或思想化作人生的過客。」

不過,近期的正念研究得到的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是:正念練習也可能存在有害的副作用。畢竟,頓悟往往出現在你給頭腦放假,讓思維天馬行空的時候,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冥思苦想反而是種阻礙。Jonathan Schooler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擁有一個實驗室,就正念練習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2012年,他發表了一項題為《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心智游移有助於培養創造性》的研究。該研究顯示,在參與者短時間地從事輕鬆的任務,這種任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心智游移後,他們在創造力測試中的成績有所改善。在一項後續研究中, Schooler報告說,物理學家和作家們最有見地的想法都是身心放鬆之時靈光乍現的成果。

「在為期兩週的研究期間,他們報告有三分之一的創意是在神遊時妙手偶得,其中尤以可打破某種僵局的'恍然大悟'為多。」

訣竅在於把握好什麼時候需要藉重正念的力量,什麼時候則不然。當你凝視窗外時,下一個偉大的想法可能正在醞釀之中,他說,但這時你對老師講的東西卻心不在焉。在專心致志與心智游移之間找到平衡可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如果你在路況不佳的情況下開車,在操作機器或者正在談話,那你就需要非常專心。但如果一個人時刻都緊繃著頭腦中的那根弦未免也太過極端,偶爾在適當的時候稍微放鬆一下,走走神也未嘗不可。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正念練習還有一個潛在的缺點。發表於美國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會上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在正念測試中得分越高的成年人在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即無意識地習得技能和習慣的過程)測試中的表現就越差。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一長串不同的項目,並一再要求他們猜測下一個項目會是什麼。儘管這些項目號稱隨機排列,但實際上其中隱含著一定的模式——某些項目出現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的項目。相對而言,比較專心的參與者就不太善於憑直覺猜出正確答案。

「有太多工作被我們的大腦默默完成,我們卻對其一無所知」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博士研究生Chelsea Stillman說,「我們知道,專心一致對大多數外顯(explicit)認知功能都非常有益。但是,當你要形成新的習慣時,它可能就不這麼靈光了。」學騎自行車、合乎語法地講話以及解讀他人面部表情的含義是我們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知識的三個實例——它們更像是某種耳濡目染的過程,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學會的。(儘管我們大都遵循著語法規則來組織語言,但恐怕沒幾個人能把它們背誦出來。)

上述思想看似褻瀆神明,實際上卻絕非如此——佛陀一直教誨人們應在世俗和精神關懷之間選擇中道(middle way),因此,想必他也會贊同: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藉助正念冥想去領悟內在的真理,有時需要使用這一技巧從戰鬥中倖存或搞定考試,但有時我們也需要解開心靈的束縛,讓它無拘無束地漫遊於宇宙天地之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