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者Isabel Sawhill出版新書「無拘束世代」,詳述美國新世代不婚生育趨勢衍生的社會議題;輿論認為,婚姻制度在消失中,推動避孕與建立新父母道德觀才是解決之道。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經濟研究員Isabel Sawhill出版的著作「無拘束世代:遊走性愛、成家但不婚」,揭露美國新世代的家庭觀念趨向解體,每年超過180萬名30歲以下的女性未婚懷孕,當中72.6%未有計畫即生育。

研究指出,超過4成的美國嬰兒在父母未婚情況下出生,43%的單身母親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下,過半數未婚懷孕導因於沒有避孕措施。她憂心,美國的下一代在經濟弱勢的環境下出生成長,將影響社會階層的移動性。研究顯示,過半數未婚生育的年輕伴侶,在小孩5歲時即離異,這種現象多發生在教育程度較低的年輕世代。長期研究婚姻與社會關係的Isabel Sawhill發表著作,引起美國輿論高度重視,計畫生育和反墮胎聲浪陣營各有說法。

「紐約時報」指出,婚姻制度已在消失當中,美國社會長期憂心年輕人不結婚,如今不婚與生育不再衝突,大家得思考,婚後生育的傳統標準能否恢復?或須要建立新形態的為人父母道德標準。單親家庭在美國相當普遍,經濟獨立過去被視為女性離開婚姻,一肩挑起養育重任的主要因素,如今低收入的女性也不認為要依靠男人或婚姻,但缺乏經濟能力還是衍生出教養子女與下一代競爭力的長期問題。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Ruth Marcus認為情況更為複雜,美國的離婚率已停止攀升,取而代之的是單親與永遠不婚的趨勢,女性未婚生育已是常態,許多單親父母晉升中產階級,帶著孩子的情況下擁有多重伴侶。Ruth Marcus指出,年輕女性不急著進入婚姻,但擁有活躍的性生活,政府無權干預女性是否使用避孕措施,但由行為經濟學來看,積極推動避孕才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4日發表社會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美國25歲以上成年男女未有婚姻紀錄的比例達兩成,由於價值觀、經濟能力與傳統性別模式的變化,成年人永遠不婚的現象與1960年的9%相較,半世紀來美國社會已大不相同。皮尤的結論寫得更明白,1960年每百名美國單身女性有139名在職的單身男性可選擇,到2012年,已降至91名;也就是說,如今每百名單身女性想找個有工作的老公,當中9人可能難以如願。

婚姻無法再提供現實生活保障,女性嫁個失業漢不如自己過得好,甚至願意獨力養兒育女;皮尤研究員Kim Parker指出,婚姻並非不再受歡迎,但財務能力與男女比例不均,確實使得單身人士對婚姻裹足不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