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她同時也是諾貝爾獎自1901年創立後,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來自巴基斯坦、現年才17歲的這個女孩,人生的轉捩點,要從二年前的一個事件說起。

2012109,巴基斯坦斯瓦特縣(Swat)的一處校園中,年輕女孩們正爭相和同學、老師談天,等待著學校巴士自鄉間小路緩緩駛來。她們才剛完成一份考券,欣喜溢於言表,並打算合唱起一首普什圖語民謠。這群女孩們上了車,但當巴士行駛到明戈拉縣(Mingora)一公里外時,2名蒙面歹徒卻闖上巴士,用槍對準她們、威脅說道,「你們之中哪一個是馬拉拉?」

: 普什圖語(Pashto language,是阿富汗普什圖族民族語言與達利語同為阿富汗的官方語言。採用阿拉伯語字母來拼寫)

女孩們驚呆了,車上寂靜無聲。不久出於恐懼,眾人的眼光望向馬拉拉。「就是她。」蒙面歹徒冷酷地望向這個當時15歲的女孩,並扣動板機,子彈射過馬拉拉的頭、頸部。歹徒又開了2次火,射傷另外2名女孩,隨後逃逸無蹤。

在尖叫、哭泣聲中,巴士立刻開往當地醫院。巴士上的老師回憶當時情景,她看著馬拉拉毫無意識地倒在血泊中,恐懼蒙上她的心頭,唯一能做的事只有閉眼禱告。

之後的日子,馬拉拉便在英國伯明罕的伊莉莎白女王醫院中和死神搏鬥,而射擊她的歹徒至今仍逍遙法外。而在意外襲上馬拉拉的這天後,整個世界便陷入了悲傷與憤慨。

改變巴基斯坦的槍響

這起襲擊案的禍首指向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政權,他們早在數月之前,就已調查馬拉拉的上學路線。馬拉拉先前曾公開譴責塔利班政權的暴力行徑,但他們反控馬拉拉是「美國派來的間諜」,並多次誓言要對她不利。

馬拉拉的遇襲事件,點明了這是一場「教育的戰爭」。因為巴基斯坦中的宗教學校,普遍瀰漫著根深柢固的觀念,裡頭許多神職人員都是伊斯蘭激進主義派,並將賓拉登奉為英雄。他們不教導學生批判性思維,反倒是散播仇恨思想。他們訓練學生使用槍與炸彈,以及自殺式攻擊。

然而,馬拉拉遇襲事件改變了巴基斯坦的樣貌。人們開始感到憤怒、不平,並流露出對這個年輕女孩的聲援。

馬拉拉自11歲開始,便匿名投書英國BBCUrdu網站,描述她在塔利班政權下的生活。馬拉拉的筆名是「Gul Makai」,是普什圖語中的花朵「矢車菊」的意思,這同時也是當地許多民間故事中女主角的名字。馬拉拉是個明星學生,她有著橄欖色的皮膚、濃密的眼睫毛,及銳利的棕色雙眼。

馬拉拉在部落格中記述身在塔利班政權下的艱苦生活:她必須將書本偷偷藏在披肩下;即便塔利班政權禁止設立女子學校,她仍舊設法不停閱讀。20091月時,馬拉拉寫道,「老師要我們不要穿著鮮豔色彩的衣服,以免惹塔利班生氣。」她還描述當時種種駭人情景,有天,她走過一具無頭的屍體,因為這個人剛違抗塔利班組織的命令。另外,還有一名年僅16歲的少年Anis,因為被塔利班洗腦,而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被身為校長的父親Ziauddin激勵,馬拉拉從小就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明瞭,人人生來都有受教的權利。雖然Ziauddin另外還有2名兒子,但他都和朋友驕傲地說,他的女兒──馬拉拉,有著獨特的光芒。馬拉拉原先想讀藥學,但Ziauddin說服她投身政治,因為這樣才能創造更進步、自由的社會──這便是教育的意義所在。在巴基斯坦,有2500萬名孩童無法就學,這個國家也有著世界最低的識字率。

Ziauddin曾在和美國紀錄片導演Adam Ellick的通信中寫道,「我希望你不會笑我。我曾夢想,馬拉拉會不會是諾貝爾獎最年輕的得主?」Ellic曾和馬拉拉一家人在斯瓦特縣相處數個月,2009年時,他替《紐約時報》拍攝馬拉拉的紀錄片。在Ellick的紀錄片中,便可以明顯看出這對父女深厚的情感。Ziauddin 總是以馬拉拉為傲,他說,「當她還只是個新生兒,看到她的那一剎那,我就愛上她了。」

2009年起,塔利班政權的勢力開始籠罩斯瓦特縣,他們剝奪當地女孩的受教權、並以武力攻擊數以百計個學校。但身為學校校長,同時也是詩人、全國和平協會領導人的 Ziauddin,決定挺身對抗塔利班政權,他冒著生命威脅持續經營學校。Ellick 形容,「他們十分激烈地挑戰這個政權」。Ziauddin 表示,在伊斯蘭教的教義下,每個女孩、女人都有義務接受教育。「其實每個人、無論男女都是如此,這是先知的指引。」Ziauddin 補充,「教育是一盞明燈,無知則使人陷入黑暗。而我們必須從黑暗走向光亮。」

與馬拉拉一家非常熟稔的巴基斯坦記者 Samar Minallah Khan 說,Ziauddin 給予馬拉拉足夠的愛與力量,讓她走她選擇的道路。「因為父親所給的信心,馬拉拉的信念出奇堅定」。

2009年至2011年的短短3年間,馬拉拉擔任斯瓦特地區的兒童大會主席、被著名的南非運動家Desmond Tutu提名,並獲得首座國際兒童和平獎。2012年,馬拉拉更創立協助窮苦的斯瓦特縣女孩入學的馬拉拉教育基金會。自此之後,馬拉拉便成為抵抗塔利班政權,最強而有力的象徵人物。

前英國首相Gordon Brown說,馬拉拉遇襲事件使兒童運動更加風起雲湧。孩子們驕傲的穿上印有「我是馬拉拉」字樣的T恤,並更勇於替自己的權利發聲。Brown 表示,年輕人透過此事件,看穿領導者的虛偽,「馬拉拉被射擊,而被迫保持沉默。但現在卻有幾千個馬拉拉,她們已不再保持沉默」。馬拉拉的父親 Ziauddin 則在她傷勢復原後返回教育崗位,Ziauddin 告訴 Ellick,「即使我們都因抗爭而死,我們仍舊不會放棄這項工作」。

馬拉拉:改變世界、教育第一

201410月,英國一個平凡的星期五下午,馬拉拉正在伯明罕女子中學上著化學課。馬拉拉隨後會發現,她和印度人權運動家Kailash Satyarthi共同獲得201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這個以推廣兒童教育作為使命的17歲女孩,決定走出教室發表一段簡短的聲明,她說道,「我很榮幸我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巴基斯坦人,也是最年輕的女性得主。」馬拉拉說完這番話後,便隨即返回課堂上課。

馬拉拉成為諾貝爾和平獎自1901年創立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馬拉拉表示,她將這個獎項視為支持她繼續推動兒童教育的象徵。馬拉拉說,「我得到了這個獎項,但它不是終點,而是個起點。」她補充,「我希望看到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到學校去,好好的受教育」。

但在馬拉拉和Satyarth共享這個獎項時,印度跟巴基斯坦的緊張情勢正高漲。過去幾週來,這兩國在喜馬拉雅山邊境數度交火。《路透社》甚至將其形容為「核戰以來最嚴重的區域性衝突」。

馬拉拉表示,「我很榮幸和 atyarth一同獲獎。這代表無論你是什麼膚色、什麼信仰、什麼語言,我們都該將對方視為一個平等的人類,並且互相尊重。」她又說,「我們都該為自己的權利而戰。兒童的權利、婦女的權利,還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權利」。

而馬拉拉和Satyarth也達成協議,在1010於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邀請雙方國家的領袖,巴基斯坦總理Nawaz Sharif及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陪同他們一起領取獎項,試圖弭平2國長久以來的世仇情結。

馬拉拉也對父親傳達謝意,「我感謝父親沒有把我的翅膀折斷,他讓我自由的飛翔,並讓我完成目標」。

馬拉拉向這個世界展示的信念是,一個女性的身份不僅作為一位母親、姊妹,更不只是一個男人的妻子。她們都應該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並享有和男性相等的權利。也許,馬拉拉不僅是改變巴基斯坦的女孩,她更是改變這個世界、使它更加邁向自由的女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