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光電所教授湯朝暉參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齊威爾(A. H. Zewail)的研究團隊,透過電子顯微技術,觀察到電子在奈米半導體表面產生子彈般的快速移動,顛覆傳統觀念,他並發揮在物理理論的功力,讓原本投稿沒上的論文「起死回生」,刊登在國際頂尖的《Science》期刊。

62歲的湯朝暉在光纖信息傳輸理論有重要貢獻,2007年獲選台灣傑出人才講座,並返台任教,2010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湯朝暉表示,齊威爾是世界第1位發展出四維(時間+三維立體空間)透射電子顯微(TEM)和掃描電子顯微(SEM)技術的先驅,曾經在199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近年來透過四維電子顯微技術,觀察極細微的奈米半導體發生的超快現象。

湯朝暉說明,這篇「p-n型半導體界面電荷動態之四維顯像」的論文,說明在飛秒(千兆分之一秒)雷射脈衝的激發下,呈現快速膨脹的彈道電子現象,這些超熱電子有如非常快速的子彈移動,只發生在半導體極淺表面上,傳統實驗方法不易檢測。

湯朝暉分析,這次的跨國研究幫助科學家瞭解電子產品內積體電路的結構和性質,並打破半導體物理學的傳統觀念,未來有助於研發更輕薄短小的3C電子產品,並且提升奈米等級的半導體製程,帶來新一波的技術突破。

交大教授湯朝暉白天是伽利略,晚上卻變成藝術家。湯朝暉旅美卅年,科學研究成果輝煌,最大的心願是七十歲退休後,可以投入藝術和音樂創作。

湯朝暉在頂尖的美國阿貢、貝爾實驗室都待過。他在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開發光纖通訊技術,是世界第一位計算出非線性光纖香農信道容量的人,這是光纖信息傳輸理論上的重要成果。

在阿貢國家實驗室時,他從五千名員工中脫穎而出,獲得阿貢國家實驗室主任年度大獎。因為當時他的團隊解決光合反應中心沼澤紅假單包菌的X射線晶體結構,該論文至今被世界引用超過五百次。

7年前回國後,也屢獲得台灣傑出人才講座;三年前,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也是當年台灣唯一入選者。62歲的他提前退休再度返美,投入辛苦的研究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