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就連這種表述聽起來都有點不對勁。無論好壞,這都是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提出的口號,用來形容他推動印度轉型為製造業大國的努力。這早就應該成為印度的目標。

它或許也是不現實的。印度在製造業方面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人所謂的拼湊式創新”(Jugaad Innovation)是物資稀缺的產物。評論員Mihir Sharma稱,他的同胞們把零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儘管印度的高科技產品(如航空領域)品質是比較高的。

如果說印度人生產的產品品質很差,他們製造的數量也不夠。製造業只占印度全國總產出的15%,而中國的這個比例達到32%,泰國是34%(由於採用了新的計算方法,去年的數字略微有所上調。)

樂觀者稱,印度製造業騰飛的時機已經到來。過去10年,中國的工資水準上升四倍。人民幣大幅升值(儘管最近出現了意外的逆轉)。這些情況已幫助墨西哥(甚至美國)等國重新獲得了製造業競爭力。如果它們能做到,印度有什麽理由做不到?印度擁有精明的企業家、從棉花到鋼鐵的豐富原材料、不斷擴大的國內需求以及每個月湧入就業市場的100萬新增工人。莫迪又是一個決心推動發展的領導人。難道這些不是實現製造業繁榮所需的全部要素嗎?

這是樂觀者給出的理由。迄今還未被證實。然而,最近印度的製造業大國夢被添了一把火:台灣代工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宣佈將投資50億美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造一座工廠,創造5萬個就業機會。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稱,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10年後富士康可能在印度每個邦都擁有一座工廠。仿佛這還不夠,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Xiaomi)錦上添花地宣佈,將與富士康聯手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生產手機。

莫迪的首席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的確感覺印度錯失了機遇。他補充說,印度已經浪費了一個明顯的比較優勢——廉價勞動力。鑒於快速實現的機械化和世界已經充斥廉價產品,有人指稱,將製造業作為發展工具的黃金時代無論如何已經結束。然Subramanian表示,製造業可以成為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這需要時間。富士康的投資可能成為一個分水嶺。如果成功的話,它有望改變人們對印度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很難得到國家層面立法支持的國家,它或許還會刺激各邦為了吸引製造商而展開競爭。

話雖如此,印度面臨著可畏的障礙。首先是基礎設施問題。印度缺少港口、公路和鐵路運輸貨物,缺少可靠的能源供應維持工廠運轉。據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估計,在計入整體成本的基礎上,印度製造業的成本只比墨西哥低5%除了某些產業(如汽車業)外,印度還缺少使珠三角這樣的製造業集群如此具有競爭力的供應商生態體系

也許更糟糕的是印度的軟體環境。潛在的工廠老闆無法獲得所需要的土地,也無法開除工人。工廠以次優規模運行,或者使出下策來規避勞動法:只有16%的員工屬於正式錄用。不合理的法律滋生了腐敗。還有多變且具有毀滅性的的不合理稅收環境。例如德里方面正尋求從雀巢(Nestlé)獲得1億美元的損害賠償金,指控這家瑞士公司生產的麵條含鉛較高,毒害了印度人。但這個主張似乎不太可信。美國、加拿大和紐西蘭的監管機構都已宣佈,同樣的食品是安全、可以食用的。

莫迪已承諾要清除這些障礙。他所需要的只是一臺推土機。他推出了遏制追徵稅款的措施。某些行業(包括軍工)的外資所有權上限已被提高。其他方面沒有什麽變化。土地和勞動力方面的改革都沒有太大進展。基礎設施仍在建設中。作家、寶潔(P&G)印度前負責人Gurcharan Das說:莫迪需要親自關注細節。如果莫迪要讓印度製造成為現實,他需要的將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David Pill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