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是強盛國家的基礎,但 1980 年開始財富向極端靠攏,中產階級收入卻未增,甚至成為新貧階級,家庭收入中位數還不如 1999 年,中產階級消失成為全球普遍現象。但是《紐約時報》分析認為,過去由中國需求帶動的全球經濟增長雖然不再,但是中國轉型不見得是壞事,可能還能成為振興中產階級的助力。

報導指出,美國中產階級消失原因很多,一般認為跟外國競爭、科技進步導致偏好雇用高技術員工,以及長期貧窮有關,但換個角度想,過去認為美國製造業勁敵來自中國,許多研究顯示中國經濟對美國的衝擊超過原本經濟學家預期,中國對商品需求上漲還推升了資源價格。

當然便宜的中國進口商品讓美國人的薪水可多買些東西,但這對受中國製造業衝擊而失業或領低薪勞工而言一點都沒有安慰效果。

不過,近年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已經朝高薪政策轉型,在製造業上不再具競爭力,且報導認為,對美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當中國技術愈發進步,也會讓創新萌芽,反而可為美國人帶來好處。

譬如中國已經是太陽能板與電動車的主要生產國,在消費性無人機、無人車等創新科技上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在生物科技上也投入甚多,包括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在行動應用程式、訊息與電子支付上,中國都超越美國,未來中國的創新技術會給美國帶來好處。

雖然未來來自中國的競爭會愈來愈多,從事某些領域的人可能會失業。不過,報導強調,只想著負面的結果太短視了,因為任何創新都不會是贏者全拿,一旦新的概念誕生,利益會擴散到美國等各地,開啟一個新的世界,讓低技術勞工也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參與產出,增加工作效率。

紐約時報樂觀地認為,基礎技術進步可促進平等,在轉型過程雖然會造成使用舊技術的人失業,但同時也讓沒有資源的人可以利用新技術與世界接軌,科技進步下可能改變收入不平等。

此外,作者認為復興中產階級也可以透過社會規範與信仰來達成,譬如為何美國厄亥鄂州中產階級人口最多,一個原因是當地信仰摩門教的人數眾多,摩門教特別強調自律、互助、防患未然,不過作者也強調他不是推崇摩門教,而是強調中產階級復興需要改變傳統價值觀。

大部分人不信任政府政策,都認為政策會偏向富人,但作者認為,改善不平等現象絕對不是因為政府政策奏效,而是因為科技、貿易、甚至改變價值觀等等多種力量,都有機會讓中產階級新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