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千言萬語,新加坡以往曾依賴馬來西亞提供食水,但現時已能自給自足,並預計全國用水量將於 2061 年倍增,該國政府正開始建造能供應 45 年後用水的設施。近期馬來西亞受制於乾旱天氣,無法向新加坡供應足夠用水。與新加坡接壤的馬來西亞柔佛州( Johor ),於7月初更反過來,向新加坡買入飲用水。

人無水不能活,新加坡人感受格外深劇。過去數十年汲汲營營,努力嘗試收集昭南島的每一滴水,並加以利用。新加坡於71014日舉行一年一度的新加坡水資源周,給予業界合作的平台,亦向全世界展示他們在水科技的實力。

「newater」的圖片搜尋結果

新加坡對水的國策分為「4個水龍頭」(Four Taps),頭兩個就是以上提到的「生水輸入」及「集水」,而另外兩個水龍頭才是新加坡人為自己自豪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再造水。 再造水的意思就是將污水循環再用,變為可飲用的食水。這一概念其實並不新穎,在香港,歐美等地亦有使用。但新加坡再造水的成功,甚至可以把成品貼上商標達到另一個層次。

新加坡的再造水名為「NEWater」,顧名思義即是「新生水」,目前供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用水,到2060年前供應量更將成長一倍。負責將污水變為「新生水」的水廠目前有4座,成品大部分都供工業用,有5%會在家居的水龍頭中取得。而「新生水」更有部分裝入水瓶,在大型活動中發送以提高民眾對「新生水」計劃的認識,將「造水」這項使命在新加坡國民間推廣。

「newater」的圖片搜尋結果

公用事業局的總監馬哈萬( George Madhavan )就指「有了『新生水』,我們在食水供應上就不需依賴天氣」,他又說:「這些極為潔淨的高級新生水,是新加坡的一個成功故事,亦是我們可持續水源管理系統的基石。」 馬哈萬對「新生水」如此自信其實不無道理,雖然新加坡現行使用的再造水技術與其他先進國家無異,但他們對再造水的衛生標準卻是世界頂級,比世衛標準還要高,令國民安心飲用。

作為新加坡水資源的主管,馬哈萬身負重任。他形容新加坡用水的理想狀況為「我向你們借水後將它收回,然後我們把水清潔,就像洗衣服務一般。」馬哈萬又指「今日我們飲用的水與恐龍所飲的是同一批水,我們不會創造或破壞水資源,但我們會用工程技術,將水循環加速。」

在過去10年,「新生水」除了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外,還成為新加坡的戰略重點。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於1962年簽訂的百年供水合約,將於2061年屆滿,「新生水」就肩負起取代北水的重擔,務求達到食水自給自足。

新加坡第一座海水淡化廠於2005年落成,目前共兩座海水淡化廠,供應島上25%的用水。為達到2060年自給自足的目標,新加坡政府未來將會興建多一座海水淡化廠,以供應屆時用水量。在海水淡化技術方面,新加坡亦尋求改進方法。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耗費巨量能源,製成1000公升淡水就要每小時用到3.54千瓦的能源,這個「水龍頭」的用電量十分高昂。

目前新加坡的研究人員正向人類的腎臟學習,研究它怎樣將鹽分過濾,關鍵在於催化過程中的酶。要製造一個巨型的「人工腎臟」,當中的研究過程或會耗費數十年時間,但這個海水淡化的技術一旦達到,新加坡人解決水源短缺問題可說是一勞永逸。

新加坡政府自2006年起,預計5年內共投入3.3億坡幣使新加坡成為全球水資源技術的研發中心,同時亦設立相關政府機構專注發展整個水資源產業。在多年努力下,水資源產業於2015年佔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共0.6%,即10.07億美元。數字雖小,但新加坡漸漸因此在世上闖出名堂。德國西門子已將他們的水資源技術研發部門搬到新加坡,另外新加坡亦有Hyflux與世界上各工業巨擘一較高下,還將新加坡的技術輸出到北非,中東及東南亞各國,為當地人民解渴。

新加坡國土僅719平方公里,雖然小島寸土寸金,但新加皮集水區佔國土近80%。《新聞周刊》的記者Michael Edwards曾說過「改變是長線的,不是一場短跑,任何沒有為馬拉松作準備的人是跑錯跑道。」40多年的堅毅,令新加坡人發展出領先全球的水技術,不再服膺於北國的控制,正是這種信念,令新加坡在供水技術上屢創新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