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個世紀,我們為了取消進口關稅而歡呼,不到200年後,我們為了全球化而憤怒,開放經濟讓人焦慮,工作機會被剝奪了,好處被有權的人拿走了,但是《經濟學人》認為,封閉只會讓利益更加壟斷,全球化才能讓更多人共享成長。

18439月,《利物浦水星報》報導了利物浦的大型自由貿易集會;當時,新當選的議員布萊特(John Bright),用極具說服力的言語,強調取消進口關稅的優點,呼應著仍處初生階段的《經濟學人》;他的演說亦獲得了集會群眾的歡呼。

儘管存在缺陷 全球化不是只對精英有利

但在173年後,我們實在很難想像,西方政治人物能靠捍衛自由貿易獲得喝采。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都不是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德國雖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之一,本月稍早亦有數萬群眾上街示威,反對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協定。

開放經濟引發了民眾的焦慮,針對自由貿易而來反對聲浪,也只是焦慮的諸多表徵之一。

英國脫歐公投反映自由移民引發的疑慮;大企業因為利用海外天堂避稅遭受抨擊。這些批評有其合理之處,政府必須更努力協助那些因為開放而受苦的人;然而,改善全球化和扭轉全球化是極為不同的兩件事,認定全球化只對企業和富人有利,更是大錯特錯。

二戰之後,全球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主因之一即為全球貿易大增;出口帶動的成長和外國直接投資,讓數億中國民眾脫離貧窮,也讓愛爾蘭、南韓等經濟體得以脫胎換骨。

確實,新興市場的驚人轉變無法安撫西方選民。但在西方國家,自由貿易的總體利益仍舊無可辯駁;出口企業變得更有生產力,支付的薪資也高於僅服務國內市場的企業;美國有半數出口流向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即使這些國家總計佔全球GDP不到1/10

相反地,保護主義會傷害消費者,對勞工也沒有什麼好處。針對40個國家進行的研究顯示,如果跨國貿易終止,最富有的消費者會損失28%的購買力,但最貧窮的消費者會損失63%

開放還有其他的利益。移民不但改善了自身生活,也對經濟有利;2000年之後移居英國的歐洲移民,是財政的淨貢獻者,在2001年至2011年間,為英國財政增加了超過200億英鎊的收入。

外國直接投資也能帶來競爭、科技、管理知識與工作機會。

這不是在否定自由貿易的缺陷。早在1840年代,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就知道,自由貿易有利大多數人,但仍舊會有人受害。

這些受害者獲得的協助實在太少,例如,美國製造業在19992011年間的就業機會淨損失,可能有1/5起因於中國的競爭,許多失業的人也找不到新工作。

我們必須更努力地處理這些負面影響。美國僅有0.1%GDP用於重新訓練勞工、協助勞工找尋新工作的政策,為富有國家平均的1/6。移民方面,各國或許可以參考丹麥的作法,連結地方政府收入與新移民人數,以緩和學校、醫院和住宅承受的壓力。

許多人認為,強制簽署國遵循貿易協定的規範,是在傷害民主。不過,共同規範亦有機會強化國家自主性,例如,針對跨國企業稅務訂定共同規範,就能讓各國更能掌控自家財政。

這都是對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的合理回應,而最糟的答案,就是背棄全球化。支持開放性的理由,依然與《經濟學人》創立之時相同。

開放經濟的機會,比封閉經濟更多也更具多樣性;一般來說,有更多機會,同時也對民眾有利。

1840年代至今,自由貿易支持者一直相信,封閉經濟有利權力階級、傷害勞動階級;當時他們是對的,現在也仍舊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