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德國人 Adolf Würth 靠賣螺絲、螺母和螺栓給當地商家,創辦了福士公司 (Würth),現在福士可以透過數位監控,自動出貨產品幫客戶補貨。這只是德國的經濟骨幹,機械行業變革的冰山一角,許多德國巨擎如羅伯特博世 (Robert Bosch) 以及許多過去與金屬為伍的中小企業都進入數位行列,使得德國出現工程師短缺現象。

華爾街日報 (WSJ) 報導,德國機械公司轉向數位化,需要大量工程師,但這類人才在德國不足以應付龐大需求,許多企業都表明他們找不到工程師。報導指出,數位化需要軟體工程師與電子工程師,這些人才在德國都非常缺乏。

Flickr /  Naval Surface Warriors CC By 2.0

德國工程協會估計,今年雇主會需要85,200 名工程師,但供給面只有 73,500 人,未來 3 年缺口會增 3 倍。德國是在中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機器製造國,有 3,200 家公司,大部分都是家族經營,雇用大約 100 萬名工人,人數多於其他產業。四分之三的營收都是來自出口。

但是自 1990 年東西德統一以來,德國大學沒有訓練足夠的工程師,從 1995 年到 2002 年經濟緩慢增長時期也不鼓勵年輕人學習工程學,同時期每年畢業生從 5 萬人下滑到 3 萬人。在德國 170 萬工程師當中,超過 50 歲的人佔 37%,超過 60 萬人即將在 10 年之內退休,人才短缺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大型德國企業比德國中小企業狀況好一點,因為大企業可以仰賴企業聲譽吸引人才,譬如工程與自動化零組件供應商羅伯特博世,於鑽機到自動汽車等傳統領域雇用超過 1.5 萬名軟體工程師,設計智慧化系統。

大企業也可以在海外找人才,叉車製造商 Kion Group AG 在美國、亞洲、拉丁美洲都有分部,他們不會只找德國人。另外一家德國知名企業叉車製造商 Jungheinrich AG,其自動化倉儲設備業務營收高於整體企業平均,表示找工程師人才目前不是問題。

而小企業則需靠創意,如 Preccon Robotics 與當地工程學校保持緊密關係。對小型企業而言,麻煩的是要提升技術員工的專業技能,由於德國工業大部分仰賴機械工程師,他們的設計過程須符合特殊與彈性化產品需求,因此動的非常慢,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進展協會結合政府與企業資金,幫助企業發展科技創新。

德國已將這項挑戰當作國家優先政策,2013 年德國政府已經發佈工業 4.0 政策,幫助企業數位化,減少對美國科技的依賴。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表示,未來 20 年有 64% 的德國製造業需要進行數位化,美國比例為 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