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產品源源不斷輸往美國的流向,上月被南韓的全球第七大海運集團「韓進」聲請破產打了岔,數十艘貨櫃輪滯留海上等待下文。《紐約時報》報導,那其實是全球化停滯的象徵。

國際貿易成長是數十年來最重要的經濟發展之一,但現在有個少人注意的現象,是國際貿易不再成長。全球貿易在2016年首季表現平平,第二季下挫0.8%。美國也未能自外於這股大趨勢。美國的進出口總值去年跌逾2000億美元(約台幣6.36兆元),今年頭九個月再跌4700億美元,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國際貿易首見在經濟成長階段下降。

「全球經貿」的圖片搜尋結果

全球經濟成長牛步,是這股下降趨勢的原因兼結果。光景好一點的年頭,繁榮促進貿易,貿易促進繁榮,如今 輪反向旋轉:消費與投資降低,拖累貿易,貿易受累又拖慢成長。

另有跡象顯示,這減緩之勢正在變成結構性的減緩:開發國家似乎逐漸退離全球化。世貿組織(WTO)最新一輪協商在去年舉行,以破局作收。以環太平洋國家為對象的區域協議TPP,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都反對。大西洋那邊,英國鬧脫歐。WTO今年7月說,WTO成員2008年以來架起2100多道貿易藩籬。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警告:「阻礙自由貿易,等於停下數十年來為全球打造空前福利的引擎。」

全球貿易的主體是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說,15個國家約占全球物資與服務交流63%,他們在金融投資占比更大。當這些國家放慢腳步,影響可知。

歐盟與加拿大30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逆流而泳的成果,但要在美國等其他開發國家鼓起類似熱情,恐非易事。全球化的利益不成比例地由富人享受,代價由失業勞工負擔,各國政府迄無對策。

1990年代,全球貿易成長速率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兩倍有餘。歐洲成為一個經濟體,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關稅消失,運輸成本銳減,人稱「沃爾瑪革命」。但那些變革後繼乏力,歐洲漸露疲態,中國在全球經濟裡的角色也明顯改變:中國的消費品愈來愈多本土製造,產品愈來愈多本土消費。中國工業逐漸成熟,零件愈來愈多自製。IMF去年報導,全球進口貿易裡標示「Made in China」的產品比例,從1990年代的60%,降為35%

IMF計算,1990年代,全球成長率增加1%,促進全球貿易量2.5%,近年只促進0.7%

韓進如同全球其他海運大戶,押寶全球貿易持續快速成長。2009年,全球各大貨運公司的運送量,是1210萬個標準海運貨櫃,去年貨櫃有1990萬個,但大多閒置。由此觀察全球貿易大勢,堪稱具體而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