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紀來,許多研究相信莎士比亞其實有許多作品是和其他人共同撰寫,更有人猜測「莎士比亞」只是個代號,寫作者另有其人,最近的一份研究便找出了潛藏在莎士比亞背後的另一位劇作家。

「shakespeare」的圖片搜尋結果

莎士比亞堪稱全世界最傑出的劇作家,其文筆、劇情編排影響了後世無數的作家,不過這兩個世紀來有許多人相信他的許多作品是跟其他人共同撰寫,甚至有陰謀論者提出莎士比亞不是「人」,而是由維爾( Edward de Ver )、培根( Sir Francis Bacon )、馬洛( Christopher Marlow )、史坦利( William Stanley 4 人所組成的創作集團,他們因為不方便以真實身份出書,才通通隱藏在「莎士比亞」這個名號背後。

甚至連著名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温(Mark Twain)都懷疑過莎士比亞是否真的有寫作,認為「目前出來的證據都指出,莎士比亞一生中從來沒有寫過任何東西」。

種種說法雖然引起廣泛討論,卻時常受到學界駁斥。匯集了 23 名國際學者的研究計畫「新牛津莎士比亞」( New Oxford Shakespeare )在「牛津出版社」出版了他們的新作,認為莎士比亞的 44 部作品裡頭確實有 17 部是和其他人共同撰寫,而且外界所懷疑的 4 人團體之一馬洛「毫無疑問」有協助莎士比亞完成劇作

誰是馬洛?

「Christopher Marlowe」的圖片搜尋結果

馬洛是英國伊莉莎白年代的劇作家,與莎士比亞屬於同一個時期,最知名的作品是《浮士德博士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在那個時代頗負盛名。也有人相信馬洛與莎士比亞互相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29 歲就去世的他,也讓許多人替他的死亡穿鑿上離奇的色彩。

早在 18 世紀,便有人在討論馬洛是不是有協助莎士比亞撰寫歷史劇《亨利五世》四部曲中的其中三部,但這是第一次有學界正式認證馬洛在作品中的付出。

電腦技術超強大   透析用字習慣

這個計畫透過傳統的文本分析以及電腦技術,來透析莎士比亞和馬洛的用字習慣。 研究團隊也對這個分析技術非常有自信,甚至相信電腦有辦法精細到區分哪些地方是莎士比亞跟馬洛一起寫,哪些段落是馬洛獨自完成的。

計畫研究人之一泰勒(Gary Taylor)舉例,莎士比亞很習慣使用「溫柔、解答、懇求、說話、今晚」(gentle, answer, beseech, spoke, tonight)等字眼,相較起來,馬洛則比較常用「拋棄我、醜陋、不法之徒、詛咒、你的美食」(forsake me, ugly, miscreant, curse, your dainty)等字詞,兩人用字習慣差異可見一斑。

泰勒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傳統觀點認為莎士比亞不會跟任何人合作。當我們在 1986 年指出莎士比亞有 8 部作品和其他人一起撰寫時,有些人非常憤慨,覺得這是侮辱莎士比亞的名聲。但是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我們很清楚地發現,過去我們完全低估了這個數量。」

「我們可以從這些作品非常清楚地看見馬洛的存在,」泰勒也進一步補充:「他們不僅互相影響,更互相合作。有的時候就算是對手也可以共事的。」

泰勒知道接下來會有許多質疑排山倒海地出現,但是他們也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你不可能談論莎士比亞卻獲得所有人的贊同……不過前人的知識就是靠著像這樣爭論而增長。」

過去共同撰寫的人們沒有自信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標題頁,我們現在能夠這麼做,是因為我們把莎士比亞丟到大數據裡頭。計畫參與人泰勒

華威大學莎士比亞與表演研究的教授洛特(Carol Rutter)雖然認同莎士比亞有和許多人共同撰寫劇本,但是她並不認為馬洛有參與協助莎士比亞的劇本寫作,她說:「我不認為『牛津出版社』會成為什麼讓人信服的金字招牌,人們終究會有自己的定論。」

也有人認為共同撰寫並沒有什麼,劇作家就像做手工藝一樣,由許多人共同努力,一起寫出一部最好的作品。這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背後總是由無數的人們製作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