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親人通常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然而,讓我們感到壓力最大,彼此傷害最多的,往往也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可以原諒別人的錯,但對親人卻窮追不捨。這是為什麼呢?

有多少次,我們和親人吵架時嚴詞批判對方,做出厭惡或輕蔑的樣子;又有多少次,我們會要配偶、子女或父母為犯過的錯誤,不斷的付出代價?只要我們又想起這個錯誤,就會責怪對方,然後要他們為同樣的錯誤再次付出代價。怪不得有人說:如果你想折磨一個人那就讓他成為你的家人。

「family」的圖片搜尋結果

為什麼最愛的人感到壓力最大?彼此傷害最深?

關鍵在我們對親人的期望過高。因為我們認為越親近的人會越相互理解和支持:「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了解我呢?別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罷了,怎麼你也不懂得呢?」許多怨懟不平也由此而生。

同理,面對親人的要求和期望,因為我們很在乎,不希望他們失望、不開心,自然感受壓力更大。

其次,多數人面對衝突或相處的不悅,都有根深柢固的習慣,這些習慣通常源於家庭傳統,模仿父母之間或父母與他人的互動。最常見的戲碼就是各不相讓的口頭拳擊賽。「你東西又到處亂放」、「你整天只會看電視、滑手機」、「你都沒問過我,你太自私了」。

這類批評一出口,被冒犯的一方便不甘示弱地反擊。

我曾問過他們,「如果你們都停止批評對方,不再對彼此頤指氣使,你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聽到這提議的人常會露出懷疑的表情,彷彿我剛剛是叫他們從此不要吃飯或刷牙。我難道沒有權利為自己辯嗎?如果不去指出對方的錯誤,他就會繼續這樣,東西亂放,家裡陷入一團亂。

家裡吵吵鬧鬧不是更亂嗎?不斷爭吵,只會折損生活品質和彼此感情。如果你希望把帳算清楚,建議你先問問自己:「到最後,我要的是什麼?我希望對方感受到我的不開心嗎?如果我反擊讓他不開心,對我有什麼好處?我真的會覺得開心嗎?」

著名的電視心理治療師費爾先生,他告訴所有來進行婚姻諮商的伴侶們,每對已婚夫妻遲早都要決定:「我想要的是對,還是想要快樂?」他很難過也很驚訝地發現,大多數人都選擇堅持自己是對的,也因此鮮少感到快樂。然後在最後,他會問那個當頭棒喝的問題來讓來賓深切反思:「那能讓你獲得什麼?」

愛是能彎腰,也能低頭。彎腰和低頭並不是因為我錯了,而是因為彼此的感情。對錯與否,反而不重要。

想起一則故事,描述兩個小孩在沙地玩耍的情景。一個孩子生氣了,大吼大叫丟下他的玩具卡車跑開,等他跑到旁邊的鞦韆時,轉過身來對玩伴咆哮:「我恨死你了,再也不要跟你講話!」大約十分鐘過後,他們開始丟球玩,開懷大笑。他們的父母觀察到這樣的互動,其中一位父親搖搖頭,既佩服又驚訝地跟另一位父親說:「孩子是怎麼做到?他們能這一分鐘吵翻天,下一分鐘又相處得如此融洽?」

「很簡單,」另一位父親解釋,「他們寧取快樂,而捨是非。」

我喜歡這則故事所引喻的――討回來或是扯平,都沒有快樂來得重要,更沒有彼此的感情來得重要。

學學孩子吧!不計較誰是誰非,又哪來那麼多是非?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經驗?你跟人爭辯,最後你贏了,但你並不覺得高興,反而覺得低落。有人批評你,你還以顏色,你的心情非但不快樂,反而覺得更糟。

你腦海中一再重演剛剛說過的話,並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是他不對,是他先對我這樣……所以,我才那樣。」

但內心還是有種不安的感覺。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因為你違反了自己的愛和良善。你不想打擊、不想傷害對方,明白嗎?只有回到愛和良善,才會心安理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