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但很多人還是很害怕接電話、打電話。一般認為這是一種社交恐懼症的衍生,在各國、各個年齡層都有因此備感苦惱的人。某些有電話恐懼症的人,在充滿陌生人的房間也許可以自在談話,或每天送出幾十條簡訊,卻害怕透過電話談話。有些電話特別讓我們不想接/打,例如要求苛刻的難搞客戶、安排看牙醫的時間或跟爸爸說話。

相關圖片

治療專家艾森史塔德(Jill Isenstadt)說:「對很多人來說,用電話講話是一種特別複雜的互動。」「你必須飛快地思考,必須回應對你說話的人。」

科技讓我們不用直接面對面也能講話,所以電話恐懼症更難發現,而這種恐懼症不利於生產力或工作流動性。

艾森史塔德說:「我們有客戶因此職涯發展不順,因為與他人互動會讓他們焦慮。他們能避則避。」

早在智慧型手機降世前,電話恐懼症就出現了。1986年,杜德雷(George Dudley)和古德森(Shannon Goodson)撰寫《The Psychology of Sales Call Reluctance》一書;英國詩人兼作家葛雷夫斯(Robert Graves)在1929年自傳裡寫過,一戰服役受傷後,他愈來愈害怕接電話。

艾森史塔德提供一些最近的電話恐懼症案例給大家參考。她說:「問題不在於電話本身,而是關於互動。」「對某些客戶來說,電話是另一個地方,他們可能會說錯話。」

艾森史塔德透露,127歲的女業務就擔心說錯話,或是間隔太久才回答,讓自己在客戶或附近同事面前出醜。

艾森史塔德另1位客戶是52歲的財務顧問,她同樣擔心在打電話時表現不好、聽起來不夠聰明而被批評,所以她傾向用電子郵件與客戶溝通,才能有時間思考、再三確認自己的回應夠不夠好。

業務訓練師休爾(Jeff Shore)說,許多業務會害怕騷擾潛在客戶,例如中斷別人的晚餐或私人時間,不想當「打擾人的那個人」。

顧問公司Culture Crossing全球負責人蘭德斯(Michael Landers)說,在部分文化裡,人們會擔心講電話。例如,日本人跟不認識的人講話前會再三猶豫,因為他們不想冒犯別人或丟臉。而印尼人雖然平均每天傳好幾百條訊息,卻對於講電話不太自在。

蘭德斯說,不管任何文化,害怕打電話的心態近似於害怕被拒絕,不論是邀請人吃飯或想要敲定協議。「我不知道有哪種文化喜歡被拒絕」,蘭德斯說。

有辦法克服嗎?

多數治療專家使用一種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的方式,幫助病人克服對電話的恐懼。艾森史塔德要病人說出對講電話的焦慮以及背後原因,帶他們思考最糟的情況。

她說:「我們幫他們瞭解打電話不可怕、不危險。」最後,他們開始願意打一些低風險的電話,例如訂披薩。

休爾則建議怕打電話的業務,事先想好該怎麼開始跟結束對話,以及怎麼透過電話為自己加分。他說:「一旦你知道最壞的情形不會發生,就會改變你對電話的想法。如果這通電話無法替你加值,那你一開始就不該打。」

從記者、公關到祕書、律師、顧問,任何人都可能受到電話恐懼症影響,害你更難找到工作。

Chai Pani Restaurant Group高階主管伊蘭妮(Molly Irani)旗下有180名員工,不過會接她電話的屬下幾根手指就數得出來。現在她比較習慣傳文字訊息給這些多數不到35歲的年輕人。

伊蘭妮說,許多同事討厭接電話是怕猝不及防,在還沒準備好時就開啟對話。還好現在有很多替代的溝通方式,讓年輕員工避免笨拙的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