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個人生活是私領域,但在科技業,個人資料卻是企業眼中的珍寶,每家企業無不努力蒐集這些資料,轉化為對公司有利的應用。隱私專家提供了幾個方法,讓我們能保護自己不陷入無止盡的資料蒐集漩渦中。

擁有最多個資的當屬Google和臉書兩大網路巨擘,除了這兩家科技公司,還有AcxiomCoreLogicDatalogixID Analytics等多家資料經紀商,這些業者蒐集、分析上億筆與消費者線上活動有關的資料,再將匿名化資料賣給其他公司做商業用途。

(路透)

對消費者來說,有時得需要提供一些資料,才能使用吸引人的個人化服務,但這並不代表消費者只能被動地被當成資料肥羊。

細讀隱私權政策

以信箱清理服務提供商Unroll.me為例,該公司提供免費服務,讓用戶能快速取消訂閱電子報;不過,Unroll.me也會掃描用戶信箱中的信件,並將這些資料賣給第三方企業。Unroll.me公開在隱私權政策中指出:「我們可能會以任何目的蒐集、使用、轉讓、販賣並公開無法辨識個人身份的資料…資料也會用於打造不記名的市場研究產品和服務。」

紐約時報資訊安全主管珊德維肯(Runa Sandvik)表示,即便Unroll.me已表明可能把用戶資料挪作他用,仍有許多人表示對此一無所知,顯示這些人很少費心去看包含隱私權在內的服務條款。

登入新的應用程式(App)或網頁工具時,通常都會要求使用者同意服務條款。若想避免資料遭濫用,記得逐條仔細閱讀,尤其是隱私政策。如果看到文中提到你的資料可能會被分享,而分享方式會讓你感到不舒服,就不要使用該服務。

觀察商業模式

免費產品其實很少是真的免費,了解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為何,可推知用戶資料最後是如何被分享的。如果一家營利公司的產品沒有收取預付費用或顯示任何廣告,便是找到其他方法、利用用戶的造訪來獲利。

許多公司都會利用匿名化資料獲利,也就是說,用戶名字不會顯示在資料上,但年紀、性別、購物紀錄和位置會與其他用戶資料一起被拿去賣錢,這些資料對許多進行市調的零售業者來說非常珍貴。

數位權利團體「電子前線基金會」(EFF)律師說:「如果你不是用錢付費,那就是用個資付費。」因此,當你在登入免費的App或線上工具之前,花點時間上網搜尋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

定期查看、淘汰與線上帳戶連結的App

有時為了方便,可能直接用臉書、推特或Google這類帳號登入線上工具或App,就算已經沒在用了,這些App可能還是會繼續將用戶的個資洩漏出去,因此最好正式停用這些App

以臉書來說,進到「設定」頁面,點擊左方的App圖示查看有哪些App連到你的帳戶。若是Google帳戶,可在「我的帳戶」頁面點選「已連結的網站與應用程式」。另外,推特的「設定和隱私」頁面也可以連到App頁面。

建議清除來路不明、過去半年來沒用過、或資料分享方式讓你不安的App

徹底刪除帳號

從手機或電腦刪除這些App還不夠徹底,公司伺服器上還留有你的資料。若不再信任某家公司,乾脆上公司網站發函要求刪除帳號,或到App的「設定」予以刪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