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購物的方便,許多人都有每天瀏覽網站和滑手機購物的習慣,再加上各大百貨公司和賣場隔三差五促銷,「買買買」也似乎變成理所當然的一件事,許多消費者都喜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血拼後的「戰果」。不過專家提醒要小心太愛購物可能有衝動消費綜合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的問題,嚴重者不僅會敗光積蓄,還可能背上債務和影響家庭關係。

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網站,總是沉迷花錢和買東西屬於衝動消費綜合症,「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顯示有5.8%的人有該綜合症,大多數患者不是有孤僻的問題就是更深層次精神健康的隱患。

「online shopping」的圖片搜尋結果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指出,英國一位名為布爾(Sharon Bull)的女子因為迷戀買名牌和奢華假期而債台高築和企圖自殺,最後不得不賣掉房子和名牌存貨才償清貸款,布爾痛定思痛後還寫書來幫助那些有同樣問題的人群。

不過專家指出,衝動消費綜合症往往被人們所輕視,根據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網站,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Florey神經科學和精神健康學院的醫生布朗(Robyn Brown)指出,衝動消費綜合症很難識別,因為常被當作日常行為,人們經常覺得逛百貨公司上癮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不像吸毒上癮那樣被嚴肅對待。

布朗還指出,如今「快時尚」(Fast Fashion)的流行趨勢更是容易讓人守不住荷包,比如一件30元的上衣或是70元的裙子對很多人來說買下去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是如果長此以往,也會積少成多。

那該如何別自己是否有衝動消費的傾向呢?布朗指出可以記錄購買之後的感受,是否興奮之後就緊接著是擔憂和後悔,有的人還會背著伴侶「偷偷」買東西,因為買完後常伴隨罪惡和羞恥感,不想讓對方知道。這跟對食物上癮的人具有相似性,會常常私下一個人「偷吃」或將食物包裝袋藏起來。

布朗建議有該綜合症的人群可以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該療法可以通過影響大腦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來幫助患者控制自己的行為。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的文章分析,研究者們發現導致衝動購物常因為這兩方面因素,一個是對現實自我的認識和理想中自己的差異,這種差異還會引起酒精濫用和飲食紊亂、性濫交等問題,因為患者試圖通過物質來填滿差異;而另一方面則源於傳統的崇尚物質觀,認為這代表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成功。而男性和女性在衝動消費時的表現不太一樣,女性喜歡通過購買來彌補生活的殘缺,而男性則喜歡囤積名貴物品或是在拍賣中一擲千金。

根據cheatsheet網站,想要戒掉衝動消費的問題,最好能避免去那些容易讓荷包失血的地方,比如繞路避開百貨公司,或是取消訂閱各種零售商的促銷電郵、卸載購物的手機程式;還有則是多培養一些有意義的個人興趣,多花一些時間來陪伴家人和朋友,以避免通過購物來填滿生活;還有則是向外界求助,例如非營利網站http://debtorsanonymous.org/就是一個匿名可討論該問題的平台,有的患者可能更適合一對一的諮詢療法,不妨求助專業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