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報導,數十年來美國在科學界一直高居全球主導地位,現在中國急起直追,不只吸引更多海歸科學家,甚至有一些優秀科學家離開美國,前往中國發展。美國國會議員擔心,美國的科學發展將失去競爭優勢。

華郵指出,美國現在一年花在科研上的費用約為5000億美元(約台幣15兆元),高居世界第一,中國排第二,第三是歐盟,第四是日本。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統計,中國科研經費會在今年底超越美國,而早在2016年,中國的全年科學期刊論文篇數,就已首度超越美國。

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的中國科學專家康琳娜(Alanna Krolikowski)說,現在人們談到中國的科學,態度上已迥異於昔。外國觀察家過去曾頗有優越感,現在對中國政策達成的成就「相當敬佩」。

華郵舉例說,西班牙科學家帕斯特帕雷哈(Jose Carlos Pastor-Pareja)原本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幾個尖端實驗室從事果蠅研究,但他的美國簽證難以延長,出國返美時還曾被美國移民局在紐約機場留置詢問,2012年他選擇離開美國,接受北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職。

帕斯特帕雷哈表示,那套聘任方案並沒有很多人接受,但他難以抗拒──豐厚的簽約金、保證核發的研究經費、充裕的人力,以及從頭開始打造一個遺傳研究中心的機會。他說:「的確越來越多人來中國。就打造你自己的實驗室而言,現在中是世界上最佳之地。」

相對地,美國川普政府上任後,許多美國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工作貶值,受到預算被砍的威脅,且面臨更嚴格的移民政策,阻礙了長期以來持續刺激美國創新的國際合作及人才流入。

設在江蘇省昆山市的昆山杜克大學,是美國杜克大學與武漢大學合辦的高等院校,該校常務副校長西蒙(Denis Simon)說,川普政府缺乏科學領導力,白宮科學顧問懸缺一年多,至今無人上任;且中美研究人員的合作也因美國移民法規趨嚴而受到影響。

美國參議員納爾遜(Bill Nelson)在今年1月一場有關美國科學現況的聽證會上說,按照目前這種發展速度,「美國將喪失競爭優勢」,他還說,正是這種優勢使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經濟。

華郵指出,在科學領域,中國最成功的延攬人才計畫之一,是2008年推出的「千人計劃」。根據該計畫延攬而赴大陸任教的美國加州化學家西格爾(Jay Siegel),後來出任天津大學藥學院院長,而西格爾還說動了2016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斯托達特(Fraser Stoddart)出任講座教授,在天津設立實驗室。

按中國政府統計,「千人計劃」10年來已延攬了7000多名科學家及創業家,他們的簽約金是16萬美元(約台幣480萬元),且中國政府通常保證之後數年的研究經費;外籍科學家多半還有額外津貼,包括地方政府提供的住房、搬遷等補助,以及保證配偶就業、定期返鄉等。

中國對學者的吸引力日漸增加,杜克大學2013年決定成立昆山杜克大學時,第一批教職是20個職缺,但有全球1300人申請。

同時,中國也提高本土人才的質與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在科學及工程領域的博士生人數已緊追美國,目前中國約34000人,美國約4萬人。

不過華郵引述中美專家的看法指出,儘管中國科研進步的趨勢明確,仍面臨一些重大困難,包括:中國論文被引用的數字遠不如美國,論文或專利造假剽竊問題嚴重、科研工作仍高度仰賴人脈或政治關係,以及法規不健全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