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學權威期刊《Nature自然》,本周發布的專欄文章中列舉10位東亞科學家明星,其中包括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以及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李琳山皆榜上有名。

在一篇題為「東亞科學家明星」(Science stars of East Asia)的文章中,《自然》形容鑽研室內空氣污染的蘇慧貞為「空氣把關者」(Air warden),而李琳山則被喻為「程式編碼先鋒」(Programming pioneer)。

文章提及,蘇慧貞領導的團隊花費10多年的時間,研究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威脅,並在1999年提出研究數據,要求政府考慮制定室內環境的空氣污染品質標準。

2005年,臺灣開始針對室內空氣污染品質制定標準,並在2011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從此國家以法治力量規範室內空氣品質。

接受採訪時,蘇慧貞表示,對於自己的研究能夠幫助政府訂定標準,保護民眾健康,她感到相當自豪,「當訂定室內空氣品質污染標準成為議題時,我們已經掌握大量不容置疑的研究數據,因此能順利推動促成公部門設置管制空氣品質法案。」

而蘇慧貞攻讀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環境衛生科學博士的指導教授史賓格勒(John Spengler)談及自己的指導學生時則表示,「蘇慧貞就是有種能讓人們停止比手劃腳而專注於眼前事務的能力,也因此能夠這麼有效率地產生影響力。」

另一位入選的臺大教授李琳山,則是專門鑽研中文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技術的電腦科學家。

文章提及,主修電機工程學的李琳山,於70年代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從事與衛星技術相關的工作,不過一段時間後他便毅然決然地返回臺灣。

李琳山表示,「當我決定回家時,所有的朋友都說『你太愚蠢了,臺灣根本沒有衛星領域的工作』。」不過回到家鄉後,李琳山開始研究起語音辨識技術,超過10年的時間,李琳山的團隊打造了一個原始而又緩慢的裝置,需花費5-6秒才能識別一個音節。

然而,這個發明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因為這是第一個專門為中文打造的語音辨識裝置。到了1995年,李琳山的機器已經有能力將連續的中文音檔轉換成一系列單字。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葛萊斯(Jim Glass)表示,語音識別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挑戰,因為每個人的說話的方式法都略有不同,且往往是在連續不斷又有些吵雜的環境下說話,而「李琳山是中文語音辨識技術的先驅。」

首版發行於於1869114日,《自然》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