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內陸水體裏海周邊五國伊朗、俄國、哈薩克、土庫曼與亞塞拜然的領袖,日(8/12)在哈薩克城市阿克套簽署「裏海法律地位公約」,確立了劃分各國領海和漁業區的規則,為進一步的能源開採和油管鋪設創造條件,不過,蘊藏豐富油氣資源的海床界線究竟如何劃定,仍然有待協商。

「裏海五個國家互鬥」的圖片搜尋結果

推動公約的俄國總統普亭說,這份公約「具有劃時代重要性」。根據公約的劃界規則,伊朗得到的裏海面積最小,被認為是潛在的輸家,不過伊朗總統羅哈尼說,劃界有待進一步談判和個別國家之間的協議。

這份公約終結了裏海是海是湖的爭議(這會影響到裏海適用於何種國際法),賦予裏海「特殊的法律地位」;並規定周邊各國鋪設離岸管線只需取得受影響的鄰國同意,不需裏海周邊五國全數同意。

根據公約,裏海水面主要區域供各國共同利用,而海底和地下資源,由相鄰國家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根據兩國之間的協議劃分。航運、漁業、科學研究、主要管道鋪設均按照各方約定的規則進行。在執行大規模海洋計畫時必須考慮生態因素。

公約規定非區域國家的武裝力量不得進入裏海,確定了裏海五國維護海上安全和管理資源的責任。

將近30年來,裏海周邊五國一直在爭執如何劃分裏海。雖然一些國家致力於推動大型離岸計畫,例如哈薩克外海的卡沙幹油田,不過,各國對裏海法律地位意見不一,使另外一些計畫無法執行,其中之一是一條穿越裏海的天然氣管線,從土庫曼開始,鋪到亞塞拜然,最後到達歐洲,如果鋪設完成,俄國對歐洲天然氣市場的掌控就會削弱。

蘇聯解體前,在裏海與伊朗有清楚的界線。1991年蘇聯解體後,伊朗提議把裏海均分為五等分,或者五國共同開發,四個前蘇聯國家都不同意。俄國、哈薩克與亞塞拜然實際上瓜分了裏海北部。

亞塞拜然與伊朗、土庫曼對一些油氣田的歸屬有爭執,這三國企圖自行開發,有時會用軍艦嚇走其他國家的包商,使開發進展緩慢。

英國牛津能源研究所7月指出,這份公約能移除穿越裏海天然氣管線的法律障礙,不過「政治和戰略障礙還在」。俄國反對這條管線,理由是會破壞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