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的莎拉‧西格(Sara Seager)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者,專長是研究太陽系外行星。在西格讀研究生的1990年代時,我們還不知道行星有這麼多種:有些公轉一圈只要幾小時、有些要幾百萬年(地球是一年);有些行星繞著兩顆恆星轉,有些在太空中徘徊遊蕩沒有恆星依歸。

看到宇宙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第一顆系外行星是在1995年才觀測到的51 Pegasi b(公轉一圈4天)。在那之前,太空物理對系外行星的很多猜想都是錯的。今日多虧了2009年發射的克卜勒天文望遠鏡,我們已經確認命名了4000顆系外行星。當你向天空伸出手,手掌覆蓋的天空範圍大概就是克卜勒能照到的地方。裡頭被克卜勒拍到的約有15萬顆恆星,科學家必須從這些恆星身邊再確認行星。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在去年10月壽終正寢除役,但它讓我們確認了在15萬恆星周邊更多的行星,大約有4分之1都「溫度適合生命存在」。想想光是銀河系就有1000億顆恆星、等於就有至少250億個「近地行星」存在,而宇宙還有數兆個銀河這樣的星系,這幾乎保證了:「宇宙中一定有外星生命存在」。克卜勒翻轉了我們的宇宙論認知。

尋找生命靠辨色

在克卜勒之後,西格目前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一項「過境系外星球測量衛星(TESS)」計畫。由於行星不會發光,它將藉由「恆星亮度變暗」來確認行星的存在(表示可能有繞行該星系的行星擋在該恆星跟地球之間——這現象被稱作「行星凌星」)。當確認這樣的行星存在後,再由NASA預計在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進一步探勘生命體跡象。

太平洋最高峰4183公尺的莫納克亞山,是目前地表上光害最少、星空最澄澈的地方。現階段探測生命的方式,多靠山頂上十多個天文望遠鏡的工作,藉由分辨行星大氣層反射是否反映如地球一般的藍色,推斷它們是否具有與地球生命依存相關的氧氣、二氧化碳或甲烷。植被紅邊(vegetation red edge)的色塊則用來判斷植物存在的可能。

次世代望遠鏡

為此,下一代歐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超大型望遠鏡(ELT)」也將在2024年上場,祭出超高規格的39公尺聚光鏡。

山上的「地表天文望遠鏡」與大氣層外的「太空衛星望遠鏡」在觀測天體方面各善勝場。前者因為不需要發射,可以用更大的聚光鏡達成更好的光學素質;但後者則因為在大氣層外,免除了天候和大氣對像素的干擾。一代又一代的新望遠鏡,會幫助我們愈來愈靠近目標。

及齡的人類主動出擊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最重要的是,隨著人類自身文明的科技進步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我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尋找外星人」這一目標。過去60年來,我們一直在等待ET「給地球打電話」,但問題是:ET為什麼要理我們?我們自己會想跟幾千光年外的螞蟻窩溝通嗎?

因此真正關鍵的,也許不是我們能找到牠們,而是如今的我們已對文明有足夠自信向宇宙發射信號,歡迎「牠們」——那些說不定技術比我們先進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的太空朋友們——與我們相遇。

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9/03/extraterrestrial-life-probably-exists-how-do-we-search-for-alie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