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光初綻的清晨,與三、五好友踏著小碎步,走在山風徐來、鳥語繚繞的山間小徑;或是在泡一壺老人茶之餘,充分發揮人生數十年累積的智慧,繼續在社會某個角落貢獻專業,讓生命的成就感,充塞在每個充實而愉快的秋日午后……。這不是夢,如果有妥善的生活規劃,你也可以擁有這樣的退休生活,但對大多數三、四十歲的上班族而言,「退休」是遙不可及的事。

勞退基金破產危機受到各界關注。不過,退休生活如何過?該如何過?專家建議,最晚四十歲就該開始為退休財務做預備。如何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健康、財務,才能活得有尊嚴、有活力?「還早嘛!到時候再說,」一位渾身充滿活力、在外商公司工作的中年主管不在意地表示。「沒有辦法想以後的事了,現在怎麼賺錢最重要,」一位外科醫師認為他的生活已忙碌得無法思考未來。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在網際網路上答覆詢問時表示:「我做我感興趣又有挑戰性的工作,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雖然喜歡休閒生活,也愛看書,但是最快樂的挑戰還是來自工作,我一點也不想退休,」名列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茲,正值知天命,即將邁入耳順之際。

工作對許多人而言,也如比爾蓋茲一般,是生命成就感的來源,而忙碌的工作,更使得許多工作者,完全沒有時間去思考未來的生活。但隨著近年社會整體經濟能力提升,個人觀念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如何早點退休,並且在退休後生活得更有品質。

準則一:及早規劃

現年101歲、日本聖路加國際醫學院院長日野原重明,前幾年在接受日本電視台NHK專訪時,認為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到了老年之後,才來思考老後的對策,必須要在年輕時就意識到老,並有所準備。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發現,台灣感覺生活不快樂的老人中,50%是因為身體病痛,其次是經濟問題佔20%。因此如何規劃健康和財務,是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

準則二:以專業服務社會

擁有基本的經濟和健康條件後,如何使退休生活更豐富?「將自己的專業,轉入社會服務和社會公益,」今年六十六歲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國慈律師認為,應在退休前做好經濟上的準備,但當體力或精神都逐漸衰退時,應該在沒有經濟壓力下,延續工作,但找個不同的發揮方式。「我是一個專業人員,所以我退休後的規劃,一定離不開法律,」陳國慈退休後,為不同族群,如婦女或兒童,推展法治的觀念。

準則三:培養多元興趣

作家平路認為,現在就應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許多退休者,尤其是男性,由於再也不用「九點就上班,無法在辦公桌前做決策,」往往有很深的失落感,而在退休後無法調適。因此建議應該及早培養除了工作之外的興趣和嗜好。

而從興趣中,也可發展出另一種終身學習的專業。林宗聖在距退休還有三、四年前,就已排定上百本書要寫,他從大學時代就熱中登山,近年更將興趣從登山擴充到走古道、探洞穴、溯溪等,並陸續成立七個專業俱樂部。因為在他退休後,能將幾十年來實地探勘的成果記錄下來,完成包含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專業的大屯火山博物誌。

準則四:經營家庭和社團生活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表示,東、西方社會老人對生命意義有不同的看法,西方老人注重自我有無成就,而東方社會,如台灣就偏向子孫的成就和家庭倫理的親情。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對妻子和孩子、家庭做生命的投資,」他認為許多男性全力衝刺事業,沒有把心放在家裡,一旦年老時,親子關係已很淡。

除了家庭關係,其他人際關係也必須從年輕時就用心經營。在工作及和朋友相處中,應該多給,多協助人,而這些資產在年老時,才會像銀行一樣不斷放款給你。

一位航空公司貨運部業務經理,有一群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兒們」,在朋友們各自成家、有了小孩後,雖然工作都非常忙碌,但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以家庭的方式互相聯誼,「退休後,早上打打球,下午就大家聚聚,」才近四十歲的他,與一些朋友已有近三十年的友誼。一位中小企業的單身女性主管則認為,參加社團是開拓未來退休時情感生活的重要方式,「人會變,但組織就在那裡,」她現在除了參與荒野保護協會,也開始參與教會的活動。

許多人無法對未來做長期規劃,除了不敢面對自我,有部份原因是不知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

鍾思嘉表示,許多中年男人有憂鬱症,因為「回首過去,沒有什麼成就;展望未來,也沒有什麼發展。」因此,他建議每個人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性向後,接納自我,才能有行動和自我滿足。「人過四十後,就要開始好好思考為什麼而活,為名?為利?還是要平平淡淡地生活?價值觀最重要,如此才有安身立命的依據。人等到肢體都不能動時,唯一能動的就是心靈活動,」面對退休生活,首先在年輕的時候,應該有一個信仰,可以讓人不論在工作或未來退休時,都很篤定地知道是為什麼而活。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歌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古代詞人蔣捷曾深刻地描繪人生不同階段對生命和生活的不同態度。

面對未來,如何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活得精采?從現在開始思考、規劃、行動,是重要關鍵。

健康原則:三多三少

有健康才能談退休生活品質,是許多人的共識。

林口長庚醫學研究部副主任褚柏顯說,從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強調健康包含三個層次: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和平衡的生活。褚柏顯強調飲食、運動、早期疾病的預防治療,是維護健康的幾個重要方向。他認為基本的健康原則是「三多、三少-- 水分多、纖維多、運動多,鹽分少、油質少、菸酒少」。

從一生的健康規劃來看,褚柏顯認為,要預防老年常犯的骨質疏鬆症和心臟血管疾病,年輕時就必須特別注意鈣質的補充和避免血脂肪過高,鈣質的吸收在25歲時達到高點,以後的補充是防止流失,而血脂肪則是在一生中不斷累積。

至於正確的運動,褚柏顯提出「三三計劃」:柔軟度(如拉筋)、力量度(如游泳、舉啞鈴)、耐力性(如步行、慢跑)等三單元,以及暖身、運動、緩和三程序,缺一不可。而運動量則每週至少三次,每次20分鐘持續在最高心跳次數的70%以上。(最高心跳次數的計算是220減去年齡的數值。)

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謝瀛華建議,年輕時就要開始為自己擬定一個健康管理計劃,包括:了解並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什麼因素會導致疾病發生、自己容易患何種疾病,以及如何防治等。日本慶應大學醫學博士莊淑旂則從中醫養身的觀點,強調今天的疲勞要今天消除,不要把疲勞留到退休。她也建議中年人一定要維持運動,「要活下去,就要動,身體健康,事業成功才有意義。」

有好品質的退休生活,基本的經濟能力,不是唯一的條件,卻是一個基礎。依據國際保險事業研究機構「日內瓦協會」提出「四根支柱」的說法,也就是要維持人生最後一個階段財務寬裕,有四股支撐的力量:由政府提供的國家養老金、退休金、個人積蓄或繼承的遺產,以及有酬工作。

以台灣現況而言,國家養老金和企業的有酬工作,都很難成為老人財務的主要來源。根據主計處最近的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生活費用主要來源,有52.3%是靠子女供應,14.7%靠終身俸或月退休金,靠自己積蓄的約有17.3%。而根據統計,近十年來靠自己的積蓄負擔退休生活費用的比例,不斷上升。

如果以平均壽命75歲來看,一般人55歲退休時,至少還有20年左右的時間,若想在退休後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不靠子女奉養,究竟要存多少錢才夠?如何投資才能累積這些資金?

以台灣目前平均國民所得21000美元為維持基本生活水準所需費用,在每年5%的經濟成長率,和3%的平均通貨膨脹率下,估算出一個現在30歲左右的上班族,若要在55歲退休,繼續維持二十年基本生活水準,退休前約需儲存960萬新台幣。依勞基法,一般上班族從公司所能支領的退休金,就算拿到全額45個基數(其間必須在同一公司工作25年),也僅是四、五年的薪資所得,若薪資是每月四萬元,退休金不到200萬元。

對許多人來說,彷彿天文數字的一千萬,應該如何累積?不是要你每年存40萬,存25年,因為若以平均投資報酬率7%來估算,每年只需要投資15萬元做為退休基金,就可以在退休前累積一千萬,」比較好的投資策略,應是分散投資、結合多種投資工具,做短中長期不同階段的投資

 「擁有自己的房子是很重要的,」一位單身的女性主管強調,有房子至少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即使有了房子,如何使資金持續擁有6-8%的獲利能力?最晚四十歲應開始做退休財務規劃,原則上是分散風險、專業管理。建議三十歲開始可以將退休準備金投入股市、基金和債券,但金額的分配比率應隨年齡而改變,愈接近退休,投資應愈保守。「因為錢賠掉了,就沒有機會再賺回來。」

分散在不同的投資工具,如新興國家股市、公司債券等,長期獲利率都不錯,認為只要遵守長期、分散投資的原則,為退休準備並不難。許多人投資會賠錢,是因為投資習慣不好,持有股票也常改來改去。而在面對台灣經濟開始衰退時,個人理財應走上國際性的投資,至少要有多重幣別的投資,如美元、日幣、歐元或人民幣。其次是在國外買股票或債券,如果沒有時間或能力直接投資,也可以用買國外基金的方式,由專業經理人來投資。

但是投資就會有風險,因此除了儲存財富外,更需要防阻漏洞。較周延的退休準備,必須考慮到意外傷害、醫療行為及重大病症的照顧等,可能需要大量金額的支出。以小投資來補大漏洞,建議在原有的保險中,附加意外醫療和重大疾病等保險。

悟弘法師曾表示:「人毋需為了不安全感,拚命追求金錢,而犧牲自己一輩子的興趣、理想及對生命的體認。」但適度的自我財務管理,可以使退休生活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