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國、免繳學費,在家就能念國際頂尖大學。網路+多媒體+社群+頂尖名校+自主學習,打破教室圍牆、跨越國界限制,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正夯。全新學習型態,強化個人職場競爭力,全新獲利模式,帶來產業版圖大挪移。

 教育現場正進行一場大革命,不加入,就落伍! 不必花大把鈔票出國留學,在家就能上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的「電子電路學」,透過HTML5類比電子元件,直接在網路上做實驗;知名部落客,在網路上修習密西根大學的「社群網路分析」,他每天利用通勤時間看英文論文,跟全球6萬名網友一起考試、討論作業,辛苦了8周,終於拿到結業證書,讓他直呼:「上班族不用回學校,也能免費學到產業最新知識!」

讓這一切發生的關鍵字,就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透過網路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更讓修課人數沒有上限。簡單來說,任何人只要擁有一台電腦,能夠連得上網,就能夠免費享受到國際頂尖大學的課程。

過去只有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學生,能夠踏入知識殿堂;現在有了MOOC,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而教授也會透過隨堂小考、回家作業、互動實驗、期中期末考、離綫學習小組等設計,提供超越教室的求學經驗。

「五年後,我們將在網路上免費取得世界上最棒的課程,而且是比任何一所大學都還要更好!」早在2010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經如此預言,當年他透過旗下的基金會,投資150萬美元給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去年底又在MOOC領域投資300萬美元,期盼能夠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生。

《紐約時報》形容2012MOOC之年,它就像是一場「Campus Tsunami校園海嘯」,正衝擊著高等教育的百年現場,「網路如何顛覆傳統媒體產業,同樣的狀況也將發生在大學身上。」這波海嘯的震央,就發生在美國西岸的矽谷創業搖籃。

一年前,一名史丹佛大學華裔教授Andrew Ng,把自己的「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課程免費放到網路上,沒想到居然吸引全球10萬名學生報名,以前他的教室每年只能容納400人,「意思就是,我得連續上250年的課,才會有這麼多的學生,」吳教授在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笑著說道。

趨勢一:頂尖大學免費念

吸引學生蜂擁而至的關鍵,就在於免費的名校課程。史丹佛大學教授的Daphne KollerTED演講時提到,美國名校學費快速攀升,從1985年至今成長559%,成長幅度居然比醫療費用高出兩倍,使得多數人失去接觸高等教育的機會。

《世界是平的》作者佛理曼(Thomas Friedman)曾說:「當迫切的需求變成可能,將會帶來重大的突破。」Daphne Koller非常認同這句名言,她和Andrew Ng在去年成立Coursera網路平臺,企圖解決高等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透過提供免費的頂尖大學教育課程,在短短一年之內,就吸引全球超過240萬名學生註冊。

目前全球MOOC主要分為三大平臺:包括CourseraedXUdacity其中Coursera與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等常春藤名校,以及美國史丹佛大學、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柏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33所知名大學合作。

另外,美國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MIT)也不甘示弱,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合資成立edX陣營。就連Google X實驗室創始人Sebastian Thrun也親自開設「人工智慧概論」,光是這門課就吸引16萬名學生,於是他在去年辭去名校教職,成立Udacity網路平臺。

其實早在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於教育科技會議上提出知識分享計畫的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OCW)構想,2002年正式發佈50門課,目前課程總數超過2000門。但為什麼現在MOOC才發揚光大?

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長陳春山分析,以前綫上教育像是在做公益,但是從2012年開始,因為技術成熟、企業投入資源增加,而且看到商業模式逐漸成形,像是CourseraUdacity都開始提供申請證書、就業配對等付費服務,企圖從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來獲利,「一定要有商業模式,這種MOOC才能夠永續經營。」

趨勢二:媒體跨界做教育

除了學校跨出創新的腳步,過去大量創造內容的媒體,當面臨利潤下滑的挑戰時,也開始把腦筋動到這波學習熱潮上。Discovery頻道推出自家的電子教科書品牌Techbook,發揮用鏡頭說故事的能力,以電影手法拍攝教學短片,並且搭配虛擬實驗室、互動遊戲和練習題,讓Techbook從文字為主的教科書中脫穎而出。

「在美國三位學生當中,就有一位使用過這套教材」Discovery Education執行長Bill Goodwyn強調,目前在美國有超過100萬名老師,以及3500名學生使用Techbook,成功從媒體跨足電子書市場。

Financial Times》也把觸角伸到大學商管學院。只要學校願意簽訂109英鎊的年約,就提供開放新聞平臺、精選新聞簡報、MBA Newslines等教育服務。針對一般網路會員,《Financial Times》則推出「10分鐘理解財報」、「測測你的財經IQ」等微影片,方便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用零碎的時間吸收財經資訊。

至於NBC則是把新聞內容改編成為教材,推出NBC Learn教育服務,涵蓋科學、金融、行銷、經濟、歷史等各種領域,目前在美國有超過5千所學術單位使用。開啟NBC Learn網頁,就能找到「從數字看選舉」課程,以新聞媒體獨有的圖表呈現方式,教導學生如何分析總統大選的數字,進一步瞭解背後的社會和文化意涵。

目前在台灣,包括臺大、清大、交大、台北科技大學等學校,也都有意跨入此領域。其中,交通大學於2008年初開始集結全台28所公私立大學,成立「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TOCWC」,目前共有十大類別、超過1000堂的課程,只不過在互動機制的設計上,還是偏向傳統的影音教材單向互動形式。

不論是挾帶著高等教育資源的MOOC,或是從新媒體發起的學習浪潮,正一波一波地衝擊著老師和學生,激盪出更有創意的學習方式。

Coursera巧妙地運用社群的力量,為每一堂課架設討論區,他們發現通常學生提出的問題,平均會在22分鐘之內,被世界某個角落的同學解開。Coursera更大膽開創「同學互評Peer Assessments」機制,系統會以隨機的方式,分配每位學生為五份作業評分,為老師解決批改大量作業的問題。

另外,像是《Financial Times》提供的MBA Newslines學習工具,可以讓老師和學生在《金融時報》網路版新聞旁邊,加上自己的註解和評論,並且開放給其他人討論與回應。他們導入社交評選機制,讓學生可以為教授的註解評分,教授的得分越高,在網站上的名聲也越高,如此一來,不僅能鼓勵教授踴躍發表意見,更把世界各地的教授,通通都變成為新聞加值的編輯。轉載自《數位時代》

Coursera https://www.coursera.org/

edX    https://www.edx.org/

Udacity https://www.udacit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