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北卡羅來納州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的科學家們發現,不同的快樂源會讓我們的基因做出不同的反應 (稱為”基因表達”)

領導這項研究的UCLA教授Steven Cole從事基因研究已有十多年。他就基因對恐懼、緊張、悲傷等負面情緒所做的反應,已有多項研究成果。

1  

這個研究團隊的科學家發現,人類獲得快樂的源頭不同,自身的基因表達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行善和義舉除了讓人感到心安與快樂,還會對人類基因組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助人或完成某件有意義的事而獲得的快樂,最能讓體內的基因感到「快樂」,從而加強自身的免疫功能但從大量購物中獲得的滿足感和快樂,產生的效果卻是相反,會產生低抵抗力的基因表達。

從助人獲得的快樂會使身體產生強大的抗體,抵禦病菌的侵襲,而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感到快樂後,產生的抗體,抗菌能力卻是較弱。

研究者還發現,做好事的人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有較高的滿意度。

當他們懷著對生活負責、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時,人體免疫細胞中的基因表達是良性和積極的,他們出現炎症的水平最低,抗體最強。

2  

然而,那些生活目標不明確的享樂主義者,或從瘋狂購物中獲得自我滿足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剛好相反。他們體內反應出較高水平的炎症,抗體細胞能力也較弱。

Steve Cole教授說,當今我們所處的環境,來自社會、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或某種明顯的威脅,會使我們產生慢性病,加劇體內炎症的促發,使人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神經衰落或其它疾病,減弱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Steve Cole說,儘管注重實現自我價值的人與享樂主義者,在感受快樂方面,沒有區別,但他們體內產生的基因反映卻完全不同。前者獲得積極、免疫力高的基因表達,後者卻獲得免疫力低的基因表達。

他說:「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雖然做好事和感覺好,都能令人產生快樂,它們對人類基因組產生的影響完全不同。很顯然,體察不同來源的快樂,基因比人的意識系統更敏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