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好快,又進入一年的深秋年末,此時人們為了投資、編列預算等理由,迫不及待地想要尋找關於來年景氣的線索,也因此各頂尖研究機構普遍集中於10月發表經濟預測值,只是各家推論方式大同小異,一般多假設外在環境如自然向上的數學斜率般變化不大,因此除非估計當時有什麼海嘯風暴干擾,否則結論通常是明天會更好。

但近年來,經濟大勢似乎被雙無形的手遮住,經濟局面總是進的少、退的多,說到底這還是「結構上」出了些問題。由此發想,如要正確解讀2014年的經濟密碼,有幾件關於經濟的事情,你必須知道。

第一件需要理解的事情是,「別單用經濟數據推論政策」。這看起來很荒謬,是嗎?以美國為例,聯準會將QE要不要退場的風向球,全部都導向就業數字之類的,可是你想想,如果聯準會主席沒有命令企業雇用員工、增加薪資的權力,在經濟脫離某種程度的系統風險後,QE存在的必要性幾乎必然地得與經濟數據脫勾,更遑論在「結構」的角度上,聯準會目前的資產規模已膨脹到3.7兆美元的新高,怎麼看都不算健康,所以QE退場的最終決定,到底是死皮賴臉的纏著就業數字,還是卡早睡卡有眠的退場,恐怕後者還能為聯準會保持一點威信。

同樣是結構問題,第二個你必須留意的面向得轉至政府身上,此話怎說呢?理論上,大有為的政府在民意基礎下,對一國擁有課稅、分配資源的權力,只是多數執政者為回應民意,施政重點多在分配資源,少有珍惜稅課收入的矜實之舉。

長此以往,政府多濫用國家信用對外借錢,終究釀成龐大的債務槓桿,而且多數沒有買單的實力、只有轉嫁綁架他人的功力。所以說,面對一個急著去槓桿的政府,別指望有太多的財政補貼,反應回頭檢視政策有沒有什麼改革的新意。

因此,由於時代早已不同,外界對日本提高消費稅應多給予讚許,既然課稅了就不是指望能促進消費,況且以日本政府資產負債的比值現況,安倍經濟學此舉必然有理,而且絕對有條件跳脫1997年橋本龍太郎面臨的困境。

不過,既然去槓桿得調整結構,少數國家會違反民情地要求內部撙節奮發向上,但多數國家在政治考量上,寧可矛頭向外對他人展開資源掠奪,所以第三件你必須認清的重要事情是,基於全球各地政府普遍陷入債務高漲的困境,未來可見的是保護主義的興起,以利己為共通原則,但形式可能有貨幣手段,也會有貿易條件等產業手段。

我認為,聯準會今年營造QE退場、引發全球資金往美國移動是為各種手段的最高招,其次包括廣設貿易屏障或小國聯盟,最差都還有如央視批評星巴克、三星智慧手機等小動作。總之,在排他主義氣氛的作祟下,未來全球的貿易爭端可能只會多、不會少。

最後一點,也是與你我最切身相關的一點,就是以上所說的政策手段等等,不論安內攘外,都會因為政府的財力不足,而讓我們的荷包始終沒有起色。

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經濟運轉的模式都是透過企業再滲透到普羅大眾,所以不論員工能享有多少福利、甚至企業能夠吸納多少就業人口,切記這是取決在股東、而非政策可及。總之別緣木求魚了,坦誠地面對經濟情勢的真實狀況,起身應對,這才是看待2014年該有的態度,也才有永保安康的可能。

轉自聯合報 作者丁予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