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期間,與次級借款人(即信貸記錄不良的人)相關的抵押貸款造成了慘重損失,以至於許多資產經理宣告再也不碰次級抵押貸款。

但金融界記性不好,尤其當寬鬆貨幣與創新碰撞時。近幾個月來,次級貸款悄然以驚人的強勢姿態回歸,這一次它們與房地產無關,而是涉及美國人的另一個激情——汽車有人揣測,此番次貸風潮離造成新一輪傷害還有多久?屆時受害者將不止於天真的消費者,投資人也無法倖免。

歷史的回響是弔詭的。過去10年大部分時間裡,汽車相關債務只有少量增長。2010年時未償汽車貸款總額為7000億美元。然而僅過去3年,這一數值就上漲了四分之一,帶動汽車銷量猛增,令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公司獲利。

這股上漲態勢令人側目,因為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許多其他形式的消費信貸仍處低迷。比如信用卡未償貸款近期一直在10年最低位徘徊,且根據上周發布數據顯示,2月信用卡未償貸款減少了24.2億美元,跌幅之大超出預期。

但汽車貸款與學生貸款在同月都大幅上升。更值得註意的是,在貸款數量躍升的同時,貸款質量急劇惡化。5年前次級貸款勉強達到總貸款量十分之一,如今已占到三分之一。通用汽車銷量中,次級貸款提供資金的比例相當高。與此同時,如今十分之一的新增貸款流向所謂的“超次級”(deep subprime),即此前幾乎沒機會獲得貸款的消費者,尤其考慮到車價飆升,但較貧窮家庭的收入持平或下降。

促成此輪次貸繁榮的原因有幾個。一是資產經理正急於找到能在超低利率環境下產生回報的資產,因而大舉買入各種債券。而投資者尤其熱衷於購買汽車貸款支持的債券,因為在上輪信貸危機中,此類債券的表現優於抵押貸款支持債券。這滋生了一個普遍(但潛在危險的)假設:美國消費者對自己的汽車如此依戀,以至於他們將不惜代價保住它。

不過,此輪繁榮的另一個原因是,精明的私募股權公司(Private Equity)和對沖基金(Hedge Funds)也加入了競爭,在過去3年支持一大批新的汽車信貸公司。

這些公司以種種創造性方式將貸款推向消費者,迄今這是一個非常賺錢的遊戲:消費者可能要為次級貸款支付近20%的利息,但得益於投資者的旺盛需求,信貸公司的資金成本可低到2%。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多少跡象表明此輪次貸繁榮正造成傷害。汽車貸款違約率約為1%,從歷史標準看仍處低位。可話說回來,如果利率上升,違約率幾乎肯定會飆升,尤其是在收入仍持平的情況下。

信用評級機構開始感到不安。華爾街一些最聰明的玩家正悄悄抽資離場。有些金融家已如此確信一場信貸緊縮正在逼近,以至於他們開始暗中做空通用汽車等汽車股票,擔心汽車銷售將受貸款緊縮的打擊。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麽今年汽車公司股票下滑如此劇烈,超出近期難堪的點火開關故障醜聞所能解釋的跌幅。

這些擔憂或許為時過早,上一輪次貸泡沫爆發前人們曾嘀咕了好幾年。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即便次級汽車貸款確實釀成緊縮,它也未必引起那麽巨大的系統性沖擊,因為它的規模要小得多。

但是,這個小故事至少提醒人們,美國目前的經濟復甦仍部分建立在不穩固的基礎之上。它還是又一個即時的例證(如果需要例證的話):寬鬆貨幣有個壞習慣,它會在意料不到的地方製造扭曲——即使這些扭曲通常不出現在以前出現過的地方。

-       Gillian Tett, Financial Tim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