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制度,在馬克斯主義的發端地德國養老,不會是一件太費力的事。

在臺、德兩地都擔任過護理師的劉威良表示,德國制度結合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認為社會問題皆肇因於「飢寒起盜心」,因此提供給每位國民基本的生活溫飽,即是政府的責任。因此早在十九世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位時,就為德國建構了一套堪稱完善的退休福利制度。

當然,隨時代推移、政經環境改變,德國的退休福利制度也不斷修訂。例如,因近來歐洲經濟狀況不佳,德國財政狀況也受波及,加上和臺灣一樣,都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所以退休福利正在縮減,人民的退休年齡也一直往後延。「現在德國男人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之後會延到六十七歲,德國女人的退休年齡目前是六十三歲,之後會延到六十五歲。」

在德國,人民可以選擇在任何年齡自職場出走,但是不同行業可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則是一致的,也就是法定的退休年齡。因為德國人工作時要繳各種稅,加上所有必要的社會保險(勞工、健康、護理保險等),一個月的稅後薪水算下來,約只剩下一半。

正因為稅金與社會保險金抽得重,使得德國人幾乎無須另存一大筆錢、無須靠子女扶養,就能維持老年生活的基本開銷。工作達35年以上的德國老人,每月可領工作時淨所得的60%~70%做為退休金,看病、照護、輔具申請等,都由保險公司支付,無需自掏腰包。不過,財政問題使得退休金、社會福利縮減成為趨勢,因此德國政府近年也鼓勵人民自行加入私人經營的退休保險,以保障無虞的老年生活。

為了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臺灣的各項社會福利、退休金制度,都有改進與修訂的必要,但是目前的修訂進度卻跟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一般人對德國人的刻板印象,是做事一板一眼,缺乏彈性;但對於與人相關的制度與法條的修訂,德國政府則顯得很有彈性。而且不同政黨間彼此可做到基礎的互信與達到國家永續發展的共識,因此可以透過政黨協商制訂執政契約,讓法案的修訂與推動不會窒礙難行,這是與長期處於政黨惡鬥下的臺灣最大不同之處。

劉威良的德國公公是一位物理博士,退休後和妻子一起住在老家裡,沒有跟任何一位兒女同住。他平常會在家裡蒔花弄草,照顧花園裡的植物是他成就感的最大來源。德國婆婆是一位家庭主婦,兒女紛紛成年、離家以後,時間空了下來,她去學畫油畫,和朋友一起創作、開畫展,跳土風舞,玩音樂,還去學打非洲鼓、跳肚皮舞,除了固定要做的家務以外,她每日的行程排得忙碌又充實。

在德國,比較沒有男性因為退休在家無所事事,衍生而出的家庭問題。這是因為德國人很重視家庭生活,每一位上班族可依年資享有每年最高三十天的帶薪年假,而且沒有加班的風氣。假期多,所以多數德國人從年輕起就得培養嗜好,也養成了休閒娛樂的習慣,退休後比較不會有失去生活重心的窘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