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中,都有趨吉避凶、追求安穩的基因,因此,聽到「風險」兩個字,經常讓人急忙閃避。但在快速變化的職場中,改變無可避免,風險時時出現,而且,有風險往往也代表著更好的機會。

在職場中,當「安穩」已經不再出現,我們該如何做職業生涯的決策?如何評估風險?如何面對風險?

LinkedIn創辦人Reid Hoffman,在個人的LinkedIn專頁上,就以「當你投資職業生涯時,該如何評估風險?How to Think About Risk When Investing in Your Career」為名,分享他的觀點。

人們通常對「風險」並不看好,常常將它與股市虧錢、騎機車不戴安全帽當成同一件事情。

但真實情況是:風險並非我們的敵人,它早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主動了解風險,是獲取突破機會的重要條件。

1. 風險在現代職場無處不在
事實上,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甚至連我們在公園慢跑也有,更何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有核子彈和地震的世界呢!

即使什麼都不做,一樣也會有風險。舉例來說,生病了卻不去看醫生,就會有風險。特別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不斷適應外在的變化,什麼都不做的風險更大

因此,所有人都是風險承擔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該如何處理「風險」這件事情。很多人認為,應該盡可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找份穩定的工作。但弔詭的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反而是最危險的事。

另外,也會有人認為,承認失敗結果存在的可能性,是軟弱的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可能是句很好的台詞,但在制定生涯規劃或企業策略時,它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不逃避風險、聰明地承擔風險,才會為個人帶來機會與優勢。

2.有風險的職場,才值得投資經營
在職場當上,最大的風險,來自職業生涯變動。例如:我是否該去那家公司?他們的前景如何?我能否在新的職務上取得進步?薪水是否能成長?

第一個原則是,有風險的職場,才值得投資經營。NetflixCEO Reed Hastings曾說過:「如果你下一個抉擇的風險,沒有讓你心煩,那它肯定不是好的選擇。」職業選擇和經營企業都是如此。

如果你的職業選擇一點風險也沒有,那這可能不是你要找的突破性機會。因為在你之前,永遠有更資深的前輩卡位,永遠有薪水更低的後輩等著取代你,你想選擇這樣的工作嗎?

真正的好機會總伴隨著激烈的競爭。也是因為競爭,你才會發現別人錯過的機會。在別人眼中看到禁止前進的紅燈,在你眼中卻是勇往直前的綠燈。

3.你在變、環境也在變,風險是動態的
風險會不斷出現,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做職涯規劃,除了A計畫,還應附有一個B計畫甚至Z計畫的原因,能夠隨時針對變化帶來的風險做調整因應。

練習準確評估風險並不容易,原因如下:首先,風險既受個人因素影響,又與情境差異有關。對你來說風險很大的事,對別人而言可能就不算什麼。

對於有些人,在新的工作安排妥當之前,就辭職不幹是無法接受的風險;對於其他人,這可能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議。有些人放棄現有的薪資,自己創業當老闆;而這種沒有穩定收入和優良福利的狀況,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

此外,風險是動態的,是隨時都會出現與改變的。你在變,競爭也在變,世界也在變。當下看來很具風險的事,在一個月、一年,或五年之後,可能變得理所當然,不再是危險了。

沒有一成不變的風險,只是程度的問題,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的形勢和個性。

評估風險,雖然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企業家每天都要進行風險評估。但他們沒有使用類似於投資機構那種風險分析模型。建議你也不要用。沒有任何數學公式,可以預測新公司可能面臨結果的機率和範圍,更不用說是你的職業。

每一個機會的利弊得失是無法量化的。時間會有限制,資訊永遠不夠充分。此外,你的想法會隨著理性與偏見搖擺不定。所以這裡有幾個原則要牢記,以幫助你評估一個機會的風險大小,教你如何管理真實存在的風險。

4.適當低估風險,它並不如想像中嚴重
大多數人總是高估風險。神經心理學家Rick Hanson指出,大腦在大自然的進化中,經常會犯三種錯誤:高估威脅,低估機會,低估資源(用於處理威脅和把握機會的資源)結果,我們總是自動高估所有情況下的風險。

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為「消極的偏見」。當不想與某人打交道時,嚴厲的警告要比溫婉的建議,更易讓人記在心上。比起樂觀地認為老闆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工作者更傾向於擔心老闆會對自己創新的提案,作出怎樣的負面反應。要想改變這樣的情形,首先便是要提醒自己,負面結果可能並不像自己想得那麼糟糕。

5.是否能夠忍受「最最糟的情況」
在針對風險的研究中,很少有人分析商人如何在現實世界中作出真正的決策。但Zur Shapira教授在1991年卻做了這樣一項研究:他採訪了美國和以色列的700位高階主管,問他們如何評價不同情況下的風險。

他的發現可能讓許多決策者失望。接受調查的主管,並沒有透過公式計算各種情景下的期望值,他們沒有太過考慮箇中利弊。

相反,大多數人只是弄清了一個是或否的問題:如果最壞的打算發生,能否忍受那樣的結果?所以,面對機會,你首先要問的是,萬一最壞的情況發生,自己是否能承受?

如果在那種情況下,你的聲譽嚴重受損,或者所有財富流失,又或是失業,不要接受這種風險。如果最壞的情況是被炒魷魚,浪費了時間或金錢,或擁有一段不太愉快的經歷,那麼只要你還有一個堅實可靠的Z計畫,而且你仍在前進的路上,那就樂觀地接受這種風險。

6.半路出現改變,要懂得採取B計畫
企管顧問公司經常會給分析師提供畢業後,去商學院交換學習一、兩年的機會。這些分析師會簽下一份為期四年的約定:學校兩年,同一家公司工作兩年。

真實情況是,提前規劃好未來四年的生活,要比作出一份職業選擇更有風險。因為後者在你事情不順,或者偶遇其他美好機遇的時候,還可以給你提供B計畫。

因此在評估風險的時候,你應當考慮,在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之後,能否比較容易地扭轉之前的決定?你可否迅速採取B計畫或Z計畫?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個決定的風險較高,需要更謹慎。

7.不確定高風險,別期待預知一切
職業發展的機會,和風險總會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本身就是風險的一部分。而且隨著機會受到更多人關注,會變得更為複雜,不確定性往往也會提升。

在所有情況下,你根本無法預知一切及評估所有可能的利弊得失。

一點資訊都沒掌握的時候,你不會想改變職業。可是,你也應該等到在掌握100%資訊之後,才做出改變職業生涯的決定,因為這樣一來,未來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握當中,你這一輩子就只剩等待了。

不確定性的確會讓人感到緊張、焦慮、壓力,但不確定並不意味著風險。

8.不同年紀與職涯階段,要有不同的風險考量
年齡和職涯階段影響你承擔風險的水準。通常,年齡越小,失敗的不良後果越容易克服。如果在二、三十歲犯下錯誤,你會有足夠的時間重新賺回失掉的錢和聲譽。你有父母和家人可以依賴,那時不太可能有孩子或貸款。

正如投資顧問說的:比起債券,他們更建議年輕人投資股票。年輕時,積極承擔職涯風險尤為重要。這也是許多年輕人創辦公司、環遊世界,和選擇其他「風險相對較高」的職業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資產跟著累積,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在變化。如果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五年後的風險要比現在高,那麼最好現在就去趁早承擔這個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