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幾歲還住家裡,這種被貶為啃老族的人不是台灣獨有,事實上這已經是世界趨勢。美國皮尤研究所調查去年 18-34 歲美國年輕人與父母同住比例為 31.5% 2014 年就已經超過與伴侶同住的比例,這個數字在 2005 年只有 27% ,此後就穩定攀升。

「啃老族」的圖片搜尋結果

2014年,美國皮尤研究調查18-34歲成年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首次超越與伴侶同住的比例,分別為32.1%31.6%,剩下的為與室友、其他家族成員,或單親家庭。 1960年與伴侶同住的比例為62%,只有20%跟父母同住。皮尤調查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在1960-1990年間上升,但在1990年代下滑,又在21世紀急速攀升。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個現象讓許多美國經濟學家不解,他們原來認為啃老族增加是因經濟衰退導致,年輕人找工作不容易,所以才暫時住在家裡,但美國經濟早就改善,且年輕人失業率已經大幅降低,為何啃老族人數仍只增不減。

他們歸類為幾個原因,包括近幾十年年輕人就業率下滑,以及大衰退的影響。但研究人員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 35 歲前結婚」的年輕人驟降。 對年輕人來說,成立家庭不像以前人認為的這麼重要。

18-24 歲的人有一半比例跟父母同住,25-29 歲的人比例為 25%,無論幾歲,他們與父母同住的比例都遠高於 1960 年。依人口結構來看,黑人與西班牙年輕人比白人住在家裡的比例略高,低教育程度的人也相對較高。

以性別來看,年輕男性在2009年住家裡的人就超過與伴侶住的比例,當年年輕女性差不多在交叉點。過去女性因為結婚都早早離開家,但現在結婚時間也愈來愈晚。

啃老族現象與經濟、房市關係不大,要他們離家,主要是因為結婚或有小孩,單身的人住家裡機會比較大,但房屋市場得仰賴這些準備成家的年輕人驅動未來需求,現在看來,即使經濟條件改善,啃老族現象短期內很難翻轉。

即使就業前景改善,很多年輕人仍然不願意離家,住房需求成長也會非常緩慢。這可解釋為什麼首次購物者比例仍然非常低。經濟學家認為,這種人口結構轉變會成為一個新常態,年輕人住家裡的時間會拉長,延遲成家與購屋時間。 除了經濟衰退,失業的影響,由於現在社會給年輕人的路徑不像以前這麼清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必須花更長時間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婚姻很難兩全。

報導訪問一名25歲想要創業的女性,離家求學與工作幾年後再回到家鄉,準備自己創業,她說她也想搬出去,但現在這時候正在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找房子的事能拖就拖。 她說「這幾年挑戰很大,尤其是對二十幾歲的人而言,因為你正在摸索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定位,職業路徑,你的朋友是誰,你要住在哪。」而在這情形下,「晚上回家之後餐桌上晚餐已經準備好的感覺也不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