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觀光客正在尋找有別於博物館、海灘度假村、餐廳等傳統度假地點完全相反的去處:貧民窟。印度孟買、南非約翰尼斯堡、巴西里約熱內盧等城市,每年更吸引數萬、甚至數十萬名觀光客到訪,不再被視為旅遊禁區。

紀錄顯示,這種觀光型態起源於19世紀時倫敦中上層人士時興前往東區「見識」窮人。之後,在南非反種族隔離的聲浪引發全球關注之際,許多觀光客也前往這項抗爭的興起之地,逐漸發展成「貧民窟觀光」。目前貧民窟觀光已成全球產業,每年吸引逾百萬人,著名地點包括南非的開普敦與約翰尼斯堡、巴西里約棚屋區、印度的孟買與新德里,甚至美國的洛杉磯與底特律、丹麥哥本哈根及德國柏林的貧民窟。

「貧民窟」的圖片搜尋結果

萊切斯特大學教授佛蘭澤爾(Fabian Frenzel)認為,貧民窟觀光的主要動機之一,是對社會議題以及尋常百姓處境的關切。這種旅遊形態的興起,可能正巧得益於攝影科技的進步,這些地區的影像傳出後,激起許多人親自一探究竟的欲望。

佛蘭澤爾指出,貧民窟觀光過程所見的,是複雜、在某些方面受限的城市生活,常可發現這些地區受忽略的明顯證據,包括汙水、垃圾或一些未運作的基本服務。同時,觀光客的感受也非常真實。貧民窟旅遊行程通常包含參訪一些非政府組織(NGO)或類似機構計畫的地點,例如學校、教育中心、孤兒院等。

佛蘭澤爾說,貧民窟觀光的主要衝擊之一,是改變對當地的既定印象,讓觀光客從更多面向了解這些地區,這就是貧民窟旅遊的經典、教育特色

面對相對較富裕的觀光客,當地民眾多少會覺得好奇、意外或困惑,有時甚至有敵意。但佛蘭澤爾認為,其他觀光地區也有相同現象。賓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印度達拉維地區對觀光客最普遍的反應是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而即使是住在貧民窟的民眾,也常重複警告他:注意錢財與人身安全。

貧民窟觀光產業成長,兩極化的爭議也隨之產生。有人認為這種型態的旅遊是窺人隱私,但佛蘭澤爾認為,貧民窟旅遊基本上代表前往者關切不平等現象,總好過視而不見。

旅遊業者確實承諾為貧民窟民眾創造財富,但若與業者本身獲利相比,這些收入微不足道。貧民窟觀光另一個可能更大的衝擊是連結性,也就是提高這些地區的能見度,或許有可能開創一些小本生意商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