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抒壓,不抱怨正向,抱怨?不抱怨?是個大問題。

許多人都有抱怨的愛恨小圈圈。可以抱怨一下那些讓人不滿意的生活不順,甚至是路人讓你興起的焦躁之心,有個投訴的出口總是讓人心靈獲得某種平靜。但是,那些老是抱怨同樣事情的人,聽了你給的建議之後,還是繼續鬼打牆的繼續抱怨,也實在是惱人。

「no complaint」的圖片搜尋結果

幾年前美國牧師 威爾鮑溫(Will Bowen),發起了「不抱怨運動」,同時推出了不抱怨紫手環,如果發現自己抱怨了,就把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直到達到連續21天都不抱怨的目標。他認為:「很多研究表示,抱怨對健康、人際關係和職業損害很大,如果人們可以持續21天不抱怨,會更快樂!」他建議不要用抱怨當開場白,試著分享些好事情。

「心理學上,壓抑抱怨真的不健康,」心理學者Guy Winch說,「沒有大聲抱怨,不代表你內心的不痛快已經消失了,你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

有些時候,抱怨扮演著破冰的角色,抱怨一下爛天氣,抱怨一下今天的交通,讓漫長的電梯空間,可以不那麼尷尬,一起同聲抱怨,大家好像成了同一陣線的好朋友。

但鮑溫認為應該直接以中立的態度,面對需要負責的當事人,而不是對周遭的人發洩情緒。例如你在餐廳喝到了冷掉的湯,你可以跟服務人員說,「先生,湯是冷的,可以再請你熱一下嗎?」而不是「你怎麼敢用這種湯給客人!」

人們有時候抱怨社會正義,這某種程度代表你很關心,但是除了抱怨,你應該採取些行動。

能要想一想,希望透過抱怨達到什麼,是想要解決問題嗎?讓別人知道後,使得未來不再發生類似的狀況?還是想要為自己的挫敗找藉口?

過去抱怨對於歌手Leah Shapiro像是小朋友的安撫毯,要緊緊抱著才有安全感,藉著不抱怨的練習,她希望自己可以減少對抱怨的依賴。於是加入了「抱怨節制計畫」簽署,立下目標:不要抱怨了!

「no complaint」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活動目標是希望透過消除負面能量,創造更積極的生活,「這沒什麼奧秘,」網站上說「就只是停止抱怨!」「希望自己可以更有自覺,更有意識地覺察我傳達了什麼,」Shapir說。但是這簡單嗎?抱怨有這麼糟糕嗎?

到底抱怨有多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呢?

根據研究,平常的對話,我們大概每隔一分鐘就要抱怨一次,這樣頻繁有一些社會因素,「沒有什麼比一起討厭什麼更能夠團結大家,」《簡單三步驟》的作者Trevor Blake,分析,「建立友誼和溝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起來點負能量。」

就演化法則來看,為了自我防衛,人類多專注提防消極負面的事物,《不抱怨原則》的作者Jon Gordon認為,「我們越把目光放在會殺死我們的東西,我們越能夠保持警惕。」

但是當我們抱怨的時候,大腦釋放壓力激素,其實對於解決問題和認知功能的神經連結有所損害,Gordon將之比為二手菸,當公共場所都禁止吸菸了,有些主管嘗試禁止團隊成員抱怨。

這樣的禁止有點苛刻,發誓不要做人類本性會做的事,好像很容易失敗,「抱怨節制計畫」的發起人承認他們每年都失敗,「要戒掉慣性真的很難,」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教授Joanna Wolfe也表示。

好消息是,如果減少抱怨,還是有些好處的。那要怎麼做呢?

1、開始定義什麼是抱怨:

如果你說「外面很冷」,這算是抱怨嗎?這大概是屬於一個觀察的描述,但是如果你說的是「外面很冷,我討厭住在這裡!」那麼就接近抱怨的程度了,Shapiro分享自己是透過感覺定義,當她感受到自己情緒是朝向委靡頹喪的時候,就是朝抱怨靠攏了。

2、追蹤自己多常抱怨,又是抱怨什麼?

改變從「有意識」開始,「在兩三個小時的觀察之後,你會很震驚,自己居然有上百個抱怨」Blake表示。

3、隔離抱怨人

當你必須傾聽別人的抱怨時,試著用正面的方式回應,例如「你真正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氣,而不是另一個人的建議,」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抱怨的人會離開你,因為他們的大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尋找的負面刺激。

4、化抱怨為解決方案

讓抱怨也帶著正面能量,「積極的抱怨」、「有效的抱怨」,不要只是繞著問題打轉,起身做點什麼吧!

5、善用「但是」

Gordon分享了他自己的撇步:「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那樣的狀態,試著加上『但是』+正面的話,」例如「我不喜歡開車上班,『但是』我很感謝至少我可以開車。」

6、把「必須要」換成「要」

「我必須要照顧小孩,」變成「我要照顧小孩」,抱怨之聲好像跟著轉小聲了,「正向」練習久了也會成真,你會越來越養成習慣,成為你的自然狀態。

嘗試了一個月之後,Shapiro自己認為不抱怨很難,但是很值得,「感覺這個月有更多更好的事情發生了,」她試著做運動來處理負能量,她還感受到在工作上的生產力也提高了,之前她逃避的、抱怨的無聊工作,閉嘴做事之後,「我完成了,完成的感覺蠻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