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霸凌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聯繫,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CL)最近一項研究,則更進一步揭露了長期霸凌可能導致的大腦結構變化,以及如何影響後續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

「bullying at teenage」的圖片搜尋結果

霸凌遠比一般人所想得更為常見,根據美國國家霸凌預防中心(National Bullying Prevention Center)的統計,將近 20% 兒童在成長期間都曾有被霸凌的經驗,英國的調查更顯示,有近半數的小學生和 10% 的中學生每天都經歷著霸凌行為。

除了對個人健康造成影響,霸凌也可能導致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付出巨大成本。

作為歐洲研究青少年發展長期項目 IMAGEN 的一部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團隊找來682名來自歐洲各地的年輕受試者,分別在1419歲時進行大腦掃描與問卷調查來評估大腦發育與心理健康情況。

而在研究期間,團隊發現其中超過 30 名受試者都有過被長期霸凌的經驗,在將這些人的大腦數據與未經驗者的比較之後,差異也就隨之顯現。

研究發現,這些嚴重的霸凌行為與受試者 19 歲時大腦容量和焦慮水平的變化有關。其中大腦中被稱為殼核(Putamen)和尾狀核(Caudate nucleus)的體積尤其受到影響。

所謂的殼核和尾狀核其實都是大腦內側基底核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中尾狀核在大腦學習、儲存記憶和決策未來行為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殼核則與動作及學習表現相關。

而殼核和尾狀核體積減小的情況,也能夠解釋霸凌經驗與高焦慮水平間的聯繫關係。儘管傳統上這兩個大腦區塊並不被認為與焦慮相關,但研究作者 Erin Burke Quinlan 指出,這兩者結構變化對於焦慮發展的重要性很可能是在於對相關行為的貢獻,像是影響獎賞敏感性、動機、調節、注意力及情緒處理等內容,更重要的是,這些情況是霸凌受害者所獨有的,並不是其他類型壓力或憂鬱症的共病所導致。

考量到這些變化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包含生活中的情緒處理、做事動機、學習和注意力,Quinlan 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可以說是首次確定了青春期霸凌經驗導致焦慮發展的可能機制。

過去研究曾發現,霸凌與兒童時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像是罹患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可能增加,而這項研究則顯示,被霸凌者罹患焦慮症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2~3 倍,這也更加凸顯了預防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已經刊登在《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