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是目前已知地球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生物,從頭到尾的尺寸甚至可以達到 33 公尺,由於體型過大且生活在廣大的海洋中,研究藍鯨的生理特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約十年前,加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Paul Ponganis 和史丹佛大學 Jeremy Goldbogen 成功在南極測量了潛水中的皇帝企鵝心率,在那之後,他們便一直在想是否可以對藍鯨做同樣的事情,甚至為此打造了一個帶有感測器的標籤。

記錄藍鯨的心率是項艱鉅的任務,除了不像人一樣只要抓住手腕便能測量脈搏,以動物來說,藍鯨的體積又過於巨大且生活在廣大海洋中。團隊必須找到一條藍鯨,試著將標籤放在正確位置並與鯨魚皮膚保持良好接觸,還得確保感測器正常運作。在經過許多努力後,團隊終於成功讓標籤貼在適當的位置,足以接受心臟的訊號並首次記錄下藍鯨的心率變化,結果也令團隊感到十分意外。

當藍鯨潛入水中心率減慢,每分鐘平均只跳動 4-8 次,最低甚至可以到達每分鐘 2 下,當牠們吞下獵物開始上浮,心跳會逐漸增加,當藍鯨浮出海面呼吸時,心跳最高可以到達每分鐘 25-37 次。不論是高值或低值,藍鯨的心率變化幅度都遠遠超出研究人員原先的預期,其中又以最低心跳的數字最令人驚訝,遠比預期低約 30-50%

除了對藍鯨高低心率的生理機制有更多理解,研究人員也發現,藍鯨的心臟在接近極限值的情況下運作,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藍鯨沒有變得更大,更龐大的身軀需要的能量將超過心臟所能承受,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沒有其他動物長的比藍鯨更大。

 

Goldbogen 實驗室成員 David Cade 指出,心率不僅給提供關於藍鯨代謝的更多訊息,還包括牠對壓力事件或進食的反應,讓人們對於「最大的生物是如何運作」有了一些基本理解,同時也能協助動物保護工作的進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