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歐洲一直對美國科技巨頭的稅收習慣不滿,正如歐洲監管機構所指出的,這些企業通常從微薄的稅收中獲利。

因此,在當前全球稅收體系沒有進行全面改革的情況下,一些歐洲國家出台了專門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的新稅種。然後,這些企業採取的應對方式則是轉嫁成本。

例如,8月時蘋果、Google 和亞馬遜都宣布了針對英國企業客戶的價格調整,專門用來抵消英國政府新推出的「數位服務稅」,這將使「搜尋引擎、社交媒體服務和線上市場」產生的全部收入稅收增加 2%

做為回應,蘋果正在改變它在英國應用商店支付開發者費用的方式。除了通常的 20% 的增值稅外,它還額外增加了 2% 的增值稅,然後將剩下的部分分給開發商和蘋果公司,這意味著雙方的錢都會減少。

與此同時,Google 正在英國的 Google 廣告和 YouTube 上購買的所有廣告費用提高了 2%。「數位服務稅增加了數位廣告的成本,」Google 的一位女發言人對外媒透露。「通常,此類成本增加由客戶承擔,與其他受此稅影響的公司一樣,我們將從 11 月起在發票中增加費用。」

91日起,亞馬遜還將第三方賣家的費用提高 2%。它告訴賣家,它之前在討論英國的數位服務稅時曾延遲了這項增長,但「現在這項立法已經通過,我們想通知你,我們將把英國的推薦費、每月 FBA 儲存費和多管道履行費(MCF)等提高 2%,以反映一點這筆額外費用。」

「讓我們付出更多,我們就會把它轉嫁出去」

然而,據了解,這也不僅發生在英國。

最初,歐洲國家原本打算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對大型科技公司徵稅,但幾個月前,由於美國拒絕參與,談判破裂。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不顧一切地推行了自己的新國稅。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國家正受到上述科技巨頭類似價格上漲的衝擊。

在發給部分第三方開發者的電子郵件中,蘋果表示計劃調整在 4 個國家的軟體商店產品價格,以反映稅收變化。在智利銷售的應用將被徵收 19% 的新增值稅,而在墨西哥銷售的應用將被徵收 16% 的新增值稅。

對沙烏地阿拉伯來說,增值稅已經從5%提高到15%,而在土耳其,現有的18% 增值稅將額外加上 7.5% 的數位服務稅。應用商店內這 4 個國家的銷售收入將自動調整,收入將會根據扣除稅款後的價格計算。

事實上,這樣的增長並不罕見。例如,蘋果經常調整其應用程式商店的費用,以應對各國稅收制度和貨幣估值的差異。例如,在英國脫歐投票後英鎊貶值後,這家 iPhone 製造商將英國消費者的應用商店價格提高25%。但這個特殊的回應確實向那些希望從美國科技公司增加稅收國家的政客們傳遞了一個訊息:努力讓我們付出更多,我們就會把它轉嫁出去。

目前,蘋果公司已經通知數位服務稅將影響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開發者收入,這些國家的開發者軟體收益將被重新計算,不過應用商店價格不會有任何變化。在這 4 個國家中,德國開發商的收入將會增加,因為德國從20207月起將增值稅稅率從19% 降至16%

同時,日本樂天和瑞典 Spotify 向歐盟委員會提出投訴,促成歐盟反壟斷調查。行業認為,過去制定的三成佣金已經不符合今天行動網路的發展,兩家公司的佣金水平應該下降到個位數(即不到一成),即相當於信用卡公司對外部支付收取的手續費水平。

91日,一名俄羅斯議員提交了一份立法草案,旨在削減和限制科技巨頭蘋果和 Google 軟體商店收取的佣金。該法案由議員費多‧圖穆索夫提交給俄羅斯議會下院,法案規定銷售應用軟體的佣金上限為 20%,比蘋果和 Google 收取的水平下降了三分之一,不過並未達到個位數的行業期待水平。

該法案如果通過,還將要求軟體商店經營者每季向資訊技術專家特別培訓基金支付佣金收入的三分之一。

眾所周知的是,在過去幾年中,美國科技公司在歐洲國家進行避稅操作,將大量的利潤轉移到愛爾蘭等低稅率國家。為了避免稅收流失,歐洲多國政府推出了數位服務稅,依據美國科技公司從本國消費者的收入(不再是利潤)來徵稅。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效仿歐洲國家推出數位服務稅,比如在東南亞地區、印亞等國採取了網路增值稅的形式,被徵稅的美國科技公司名單也被公布。如今,科技巨頭們表示,他們希望在全球範圍內,而不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稅收改革。

科技公司說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新的全球科技稅收框架。Google 的一位發言人告訴外媒《The Guardian》,該公司將繼續「鼓勵全球各國政府關注國際稅收改革,而不是實施新的、單方面的徵稅」,而亞馬遜的一位發言人對外媒《Business Insider》說:「和其他許多公司一樣,我們鼓勵政府在經合組織層面上就數位經濟徵稅達成全球協議,而不是單方面徵稅,這樣一來,各國的規則將保持一致,對企業而言更為明確和公平。」

但鑑於美國目前的立場,包括川普政府威脅說,任何新的稅收都將受到報復性措施,科技巨頭們幾乎沒有危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