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確定你看到的顔色。跟他看到的顔色一樣嗎?最新研究顯示,我們看到的顔色,似乎與我們使用的語言息息相關。

Pixabay

美媒《Quartz》回顧,其實英文出現「橘色」的概念,在200年前橘子傳入之後,才出現的,之前該語言只能用「黃紅色」來表現橘色。

另外,根據報導,在希臘文、中文、日文、希伯來文等古老的語言中,並沒有「藍色」的概念。

以記者熟悉的中日文為例,以前這兩個語言,都用「青」這個漢字,同時表示綠色及藍色的概念,直到最近才出現兩者的分別。其中,日文的綠色及藍色,主要是靠英文外來語blue(ブルー)和green(グリーン)區分,或者用專指綠色的「緑色」。如果不用外來語或是「緑色」,就要靠前後文判斷,例如「青い空」(藍色的天空)和「青い草」(綠色的草)。

但是別忘記,現代中文其實也存有類似現象,例如「青菜」(綠色的菜)及「青天」(藍色的天空)。但總而言之,與現代中文相比,在現代日文中,綠色和藍色的區別,依然相當模糊。

Quartz》補充,俄文甚至直接沒有藍色的概念,只有「暗藍色」及「淺藍色」。

報導介紹,最新研究指出,語言不只反映我們看到的顔色,甚至還會影響我們的觀感。學者找來希臘文、德文、以及俄文使用者,進行實驗後發現,由於希臘文及俄文中,有「暗藍色」及「淺藍色」的概念,因此他們容易在深藍色的背景中,看到淺藍色的三角形,但卻不容易在綠色背景中,發現綠色三角形。

不過,根據報導,由於德文沒有「暗藍色」及「淺藍色」的區別,因此他們在在深藍色的背景中,看到淺藍色的三角形,以及在綠色背景中,發現綠色三角形兩個實驗中,表現差不多。

Quartz》報導,在其他實驗中,學者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若希臘人在英國生活太久,就會失去他們分辨「暗藍色」及「淺藍色」的能力

報導介紹,這些研究和「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有關。該假説主張,我們認知到的現實,受到我們使用的語言影響。例如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眼睛觀察到的顔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