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發現一種新型生物體,以吃病毒的為生,被稱為「食病毒生物」(virovore)。對這種生物體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在未來解決病毒感染的問題。
目前分類:生物醫藥 (660)
- Feb 01 Wed 2023 21:20
科學家研究吞噬病毒的特殊生物體
- Jan 21 Sat 2023 23:18
如何逆轉老化 新研究稱取得里程碑式重大進展
是什麼因素促使生物老化?經過13年的醞釀,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博士與其研究夥伴終於找出答案。1月12日,發表於科研期刊《細胞》的一份研究,敘述了能加速或逆轉老化的「衰老時鐘」。辛克萊為專門研究遺傳學的教授,也是哈佛醫學院保羅‧F‧格倫衰老生物學研究中心的聯合主任。
- Dec 21 Wed 2022 19:47
mRNA皮膚癌疫苗試驗獲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莫德納公司COVID-19的mRNA疫苗取得成功後,該公司於12/13/2022宣布,同樣基於mRNA技術的皮膚癌疫苗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試驗成果。
莫德納公司在一份新聞稿中報告說,對157名患有第3期或第4期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病人注射新疫苗後,與對照組相比,死亡率降低了44%。
- Dec 14 Wed 2022 18:48
拒絕破壞性治療 醫師揭不為人知的癌症替代療法
也許你被診斷得了癌症,並正在考慮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案,雖然朋友和家人可能會建議你走常規路線,但你認為一定有一種比「破壞性治療」更好、毒性更小的治療方法。這篇文章就是旨在挖掘一個不為人所熟知的另外世界的一瞥。
內森·固特異博士(Nathan Goodyear)最初是一名婦科醫生和骨盆底外科醫生。然而,他發現自己在醫學院學到的很多東西都不起作用。2006年,他患上了嗜鉻細胞瘤,這是一種罕見的腎上腺腫瘤,導致身體產生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繼而又導致極高的血壓和心率。
- Oct 18 Mon 2021 09:49
冬蟲夏草抗癌新藥臨床試驗很成功
研究人員利用冬蟲夏草提取物研發了一種抗癌新藥,正在進行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顯示其療效很好。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和英國一家生物製藥公司正在合作研發一種名為NUC-7738的抗癌新藥。裡面的活性成分是蟲草素。人們最早在冬蟲夏草裡面發現這種成分。
- Sep 16 Thu 2021 17:09
神經學家揭示人體有多種感知潛能
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費爾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Barrett)發現,人體並不是簡單地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感知世界,還有其它的感知途徑,而且這五個基本感覺所反映出來的訊息也不準確,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腦主觀意識的控制。
- Jul 22 Thu 2021 17:48
蜜蜂王國解密
自以為了解蜜蜂王國奧秘的人,會讓你聆聽蜂巢裡的「嘎嘎嘎」,有時是「嘟嘟嘟」的聲音,然後告訴你,那是凖備破繭而出的蜂王,蜜蜂王國至尊女王,在開會交談,八卦,聯絡感情。
- Jul 19 Mon 2021 08:19
發現新類型神經元 兼具面部識別和記憶功能
神經科學家一直不知道大腦究竟是怎樣分辨熟人和陌生人。7月1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份研究宣佈,找到大腦中一類新的神經元,兼具視覺感應和記憶判斷的功能,很接近科學家以前猜測存在的所謂「祖母神經元(grandmother neuron)」細胞。
- Jul 06 Tue 2021 09:39
美軍研發通用冠狀病毒疫苗 但憂心更致命的新種病毒或許很快出現
過去一年來,為了因應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美國陸軍位於馬里蘭州的沃特里德陸軍研究所(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 WRAIR),與世上許多科學研究單位一樣,費盡心力研發疫苗,而近期 WRAIR 公佈了新款疫苗的開發成果,不但能夠預防 COVID-19,也能夠預防 2003 年大流行的 SARS 冠狀病毒。
- Jul 04 Sun 2021 10:01
哈佛大學醫學院找到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HMS)與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es General Hospital,MGH),近期在醫學期刊《阿茲海默與失智症:阿茲海默協會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人類兩種特定細胞激素(Cytokine),或許可成為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生物指標。
- Jul 03 Sat 2021 09:53
壓力讓人一夜白髮 減輕壓力可逆轉
一夜白髮真的是壓力造成,但幸好可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如果發現頭髮愈來愈白,可減少壓力讓新長出來的髮色恢復正常。這項研究是第一個揭開心理壓力與人類白髮關係的量化證據。
- Jun 21 Mon 2021 15:30
光遺傳學技術走向臨床 可望幫助失明者回復視力
5月24日發表於《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光遺傳學技術(optogenetics)運用於臨床,以閃光刺激基因表現並誘導神經訊號,成功讓一名 58 歲的色素性視網膜炎患者在失明 40 年後重新看見影像及移動的物體。這項技術已經廣泛的運用於神經迴路研究,之後更有望運用於疼痛、失明以及腦部疾病的治療。
- Oct 02 Fri 2020 07:06
研究發現缺乏特定酵素 會加速身體燃燒脂肪並增加運動耐力
人們基於各種理由運動,比如燃燒脂肪、提升身體機能極限等,最近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一篇新研究顯示,上述情況都與一種特定的身體機制有關,試驗結果表明,缺乏特定酵素的小鼠會大幅提升運動耐力與脂肪燃燒的能力。
- Oct 01 Thu 2020 07:43
研究:坐飛機感染風險高 出國請小心
坐飛機到底容不容易被感染新冠病毒 (COVID-19),一直是個大哉問,航空公司聲稱機上的空氣過濾器可防止病毒傳播,現在國際航空旅行業最新指南也將飛行中的傳播風險歸為極低,並且建議使用口罩就好,無需採取其他措施來增加機上的身體距離,但最近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兩項新研究反駁這種說法。
- Sep 30 Wed 2020 06:41
全球首個人工眼睛恢復盲人視力 智慧手機連接植入大腦微電極
澳洲墨爾本的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研發出透過大腦移植來恢復盲人視力的仿生設備。目前已通過動物試驗,只要成功尋求額外的資金就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 Sep 28 Mon 2020 06:55
帕金森氏症患者症狀差異大?新研究解答:有兩種型態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但科學家對病源究竟來自大腦還是腸道始終爭論不休。透過大腦成像研究,丹麥團隊似乎找到問題的解答:兩種說法都對,因為帕金森氏症似乎有兩種型態。
- Sep 18 Fri 2020 07:24
麻省理工設計新針筒系統 讓皮下注射高濃度生物製劑成為可能
由生物體或組織萃取製成的生物製劑被認為具有相當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由於這類藥物太過黏稠,實際用於治療時上往往諸多受限,但現在麻省理工團隊開發出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技術,讓未來皮下注射高濃度生物製劑或其他療法的開發都成為可能。
- Sep 16 Wed 2020 07:21
癌症化療、免疫治療 會加劇感染新冠肺炎後的死亡風險嗎?
在歐洲,醫師因擔心化療藥物會削弱癌症病患抵抗新冠肺炎(COVID-19)的免疫力,對積極治療病患躊躇不前,但最新研究顯示,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患持續接受癌症化療或免疫治療,並不會增加死於新冠肺炎的風險。研究已發表在 7 月的《癌症發現》(Cancer Discovery)期刊。
- Sep 11 Fri 2020 07:21
讓安倍晉三下台的「潰瘍性大腸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才剛創下日本史上連續在位最長的記錄,卻於8月28日傳出因舊疾惡化等原因,為避免國政受到影響,堅決辭去首相職務。
- Sep 10 Thu 2020 07:32
緩解大眾疫苗猶豫 美製藥大廠聯合承諾:會先證明疫苗有效才上市
為了緩解大眾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的憂慮,傳美國多家製藥大廠已簽屬聯合聲明,承諾將以接種疫苗者的人身健康安全為優先,在臨床研究及製造過程都遵循高標準規範,並在證明疫苗安全有效前不會尋求政府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