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名高中生收到了180餘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和超過1000萬美元的獎學金,令人稱奇。而他首先把這歸功於自己對於神(God)的敬畏。
新奧爾良國際高中(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of New Orleans)16歲的高年級學生丹尼斯‧馬里克‧巴恩斯(Dennis Maliq Barnes)告訴CNN,他最初沒有打算創造任何紀錄。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名高中生收到了180餘封大學錄取通知書和超過1000萬美元的獎學金,令人稱奇。而他首先把這歸功於自己對於神(God)的敬畏。
新奧爾良國際高中(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of New Orleans)16歲的高年級學生丹尼斯‧馬里克‧巴恩斯(Dennis Maliq Barnes)告訴CNN,他最初沒有打算創造任何紀錄。
社群媒體平台的爆炸性擴散,以及每天數十億人的使用,向我們表明,這種人與技術之間的新型互動形式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記憶方面,大量使用社群媒體似乎削弱了我們的記憶能力。
就學習而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有些人喜歡用手機或電腦記錄,有些人喜歡看線上影片,有些人喜歡手寫筆記,但手寫者愈來愈少。古老的方法仍然最有效,新研究發現,學習新語言的最佳方法是寫出來,比其他兩種方式的學習更快速又有效。
學歷越高活越久?根據研究報告,在富裕國家,教育程度超越性別和種族,成為影響壽命長短的主因。以美國為例,擁有大學學歷的美國人,平均壽命比在國高中就輟學的美國人還要長10年。分析認為,學歷越高和工作待遇以及薪資水平成正比,越好的工作待遇代表能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進而影響壽命長短。
每年8月都是機場最熱鬧的時候,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新鮮人,正滿懷期待準備迎接新生活。根據統計,每年有約500萬的學生遠赴海外,被視為是全球化成功的指標之一。學生赴海外讀大學或更高的學歷以追求更好的工作和薪資,大學也靠著國際學生賺進豐厚收入。然而疫情摧殘下,學生和大學成為最慘烈的受害者之一。
來自美國、中國、加拿大的跨國研究團隊近期研究顯示,教室隔板可以有效防治孩童的作弊行為,即便是透明的隔板也有效,證明環境中的「暗示」可以影響人的行為。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
新冠肺炎(COVID-19)重創美國經濟,各家企業紛紛裁員求生,也令眾多勞工頓時失去生計。為了幫助失業民眾強化技能重返職場,以及扶持小型企業度過難關,Google宣佈推出三項新IT證書計畫,只要不到6個月時間,即可獲得等同大學學歷的職業證書。
帶孩童到戶外上課,歐美掀教育改革風潮!丹麥各地中小學在解禁後改變教學模式,在公園及操場中搭建「臨時教室」,義大利政府則在日前宣佈,投入至少10億歐元,協助學校進行戶外轉型。教育部長阿佐莉娜說:「天氣狀況良好時,我們會常在公園上課。」美國多州也考慮跟進。
人生若能幸福快樂,誰不想擁有?但事實上,許多人卻朝錯誤方向追尋「近在眼前」的幸福。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羅莉‧桑托斯(Laurie Santos)2018 年時開設名為「心理學與美好生活」(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的課程,希望增進修課學生對幸福的正確認知。
關於因疫情關閉學校造成教育貧富差距的討論很多,但貧富以及公、私立學校之間的鴻溝仍在擴大中。
線上教育平台 Coursera 推出 Workforce Recovery 計畫,為失業者提供免費的課程和認證服務,共涉及 3,800 門課程,大多數課程為熱門職缺的相關技能培訓,以幫助失業者重新獲得工作崗位。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許多國家都採取遠距上班及社交疏離措施,學生也因停課在家遠距教學,為此,NASA 和國際太空站美國國家實驗室(ISS)設計了一系列冒險計畫和活動,希望讓孩子在有限的空間中也能對世界進行探索。
疫情需要隔離,但是知識還需要傳播。近日,劍橋大學出版社宣布新冠疫情期間免費開放 HTML 格式高中教材。大家可以在 Cambridge Core 官網上找到 700 多本已出版的教材,免費閱讀將持續到 2020 年 5 月底。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數字在各國逐漸攀升,愈來愈多國家下令學校停課,防堵潛在的群聚感染風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全球有將近三億學生受疫情影響而全面停課,秘書長阿祖萊(Audrey Azoulay)更表示,現在全球教育中斷的速度與規模前所未見,如果繼續中斷,恐怕會威脅學生的受教權。
壓力大的工作可能並不適合每個人,幸運的是,對那些希望在更輕鬆條件下工作的人來說,也有不少高薪職業可選擇。
「商業內幕」報導,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有33個年薪超過75,000美元的工作,工作壓力相對較低,包括材料科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等。
很多新科技都會在教育界率先引進,原因之一是年輕學生接受能力較高,也較易掌握新科技;不過近期有反對以生物認證方式進行監控的組織在美國學界發起運動,希望能夠向高等教育機構施壓,停止在大學校園繼續使用,或嘗試引進臉部辨識技術。
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受教育成了許多人脫離貧窮的唯一途徑,但在某些地區,貧窮孩童可能甚至連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在全球教育資源的分配中,非洲地區是貧富最不均衡的,北歐地區則因社福政策完善,較無此問題。而失學率高居不下,必須仰賴各國推動基本教育,才能有效解決。
「黑人的命也是命」是美國多年來反種族歧視常見的標語,但50年前在一所當時仍以白人為主的富裕學區初中校長,做了一項挑戰禁忌的大膽實驗,讓白人學生深切體會歧視的可怕,逼出了「金髮力量」,訴求「金髮也是人」。
2018年贏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Arnold)爆出最新研究有瑕疵,無法重現論文中的實驗成果,上周她宣布撤回該篇論文並公開致歉。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童貝里的父親斯萬特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他認為女兒休學參加氣候抗議是個「壞主意」。
16歲的童貝里啟發了世界數百萬人,並使他們加入抗議行列,提升對環境議題的認知。然而,斯萬特告訴BBC,他「不支持」女兒為了參加氣候抗議而不去上學。他也說,格蕾塔自從成為環保活動人士後,變得比較開心,但擔心女兒將面對「仇恨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