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少貨真價實、素負重望的期刊與會議致力守護最高的學術標準,但也有太多博士不是那些期刊所能容納出版,他們面臨「不出版就完蛋」的學院生涯壓力。正好,學術期刊/會議是一個鮮受外界監督、標準幾乎全由學者自定的世界,這個世界處處漏洞和灰色地帶。

有些學者因此趁隙互惠,降低標準來增加履歷表上的出版數目;同時,機巧的操盤者看出,標準既然降得那麼低,是利用灰色地帶大謀其財的好門路。

「academic conference」的圖片搜尋結果

《紐約時報》專寫高等教育題材的作家凱瑞(Kevin Carey),最近接到一通電話,問他有無興趣出席下月費城舉行的「第15屆世界心臟與血管會議」。他在那之前20分鐘,在印度「OMICS國際」公司網站留了電話,因此接到電話。

「是不是醫師才能參加?」凱瑞不是醫師。對方說,「你可以用學生費率」,出席費八折,599美元。凱瑞心理有數,知道自己即使真寫與會論文,也不會是談心臟或血管之作,但他仍然詢問,會議就在數周之後,他的論文夠不夠時間獲得適當的審核?對方說,他的論文將會根據「權宜原則」在24小時內通過,然後問凱瑞希望使用什麼信用卡付款。

凱瑞指出, OMICS國際」是日漸興旺的學術出版詐欺業龍頭之一 ,已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式起訴,罪名是「假出版之名欺騙學者與研究者,詐取少則數百,多則數千美元的出版費」。

報導說,OMICS另一門勾當叫「會議詐欺」,即凱瑞所接電話的內容。出版與會議詐期都剝削現代高等教育的弱點:學者為了升等或獲聘,必須有作品出版。素有清譽的學術界 ,正牌與冒牌出版與會議之的差別,比一般承認的模糊得多。

今年10月,一位紐西蘭教授交一篇論文給OMICS主辦的「國際原子與核子物理學會議」,三小時通過審核,全文用iPhone的自動完成功能(autocomplete)寫成,開句就詞語錯亂,通篇更不知所云。

業者假冒學術期刊,以各種名目收費,刊印毫無價值的文字。丹佛科羅拉大學圖書館長貝統計,此類業者2011年有18家,如今923家。紐時報導的冒牌業者,還包括英國「資訊經濟學學會」,只由一人主持,主辦形形色色會議,發行17種期刊,審核委員名單洋洋灑灑,凱瑞一一請教,個個表示不知自己列名,或否認與該會有任何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