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月以來媒體先後報導兩宗被老美收養的中國孩子,赫然發現跟別人「撞臉」,才知道有孿生手足,被其他家庭收養的喜事。在這兩宗報導背後,加州州立富樂頓大學(CSU Fullerton)心理學系教授暨雙胞胎研究中心創辦人和主任西格 (Nancy Segal),均參與其間並提供媒體重要資訊。從事雙胞胎研究多年的西格,目前即針對20對來自中國,被不同美國家庭收養的雙胞胎進行研究。

根據她的研究結果,基因對於成長於不同家庭的同卵雙胞胎的行為及想法,扮演比過去研究更重要的角色。目前針對中國雙胞胎的研究仍在繼續進行,相信結果將佐證這項看法,她明年打算寫成一本書。

她當年開始研究時,許多研究員認為,環境是決定個人行為的主要因素,基因只扮演相對較不重要的角色。但她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生物學可能值得給予更多考慮。

富樂頓州大教授西格專門研究雙胞胎的差異。(記者王善言/攝影)

她最近將出版第五本與雙胞胎有關的書「雙胞胎的迷思」(Twin Mythconceptions),書中指出世人對雙胞胎的迷思,如有人迷思異卵雙胞胎隔代才會發生,但她的研究發現並無固定模式,如有的家庭每代都會出現異卵雙胞胎。另有迷思是許多人都認為雙胞胎出生時間差不多,但她的研究發現有些雙胞胎可以相差一星期或一個月才出生。

還有迷思認為雙胞胎學業平均表現較一般人差,但她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另有迷思認為雙胞胎最好不要分在同一個班級,以免分心,但她的研究發現雙胞胎若放在一起,表現會更好。

2004-2005學年度榮獲富樂頓州大傑出教授的西格指出,會投身於雙胞胎研究,與她大學四年級修心理課時,寫了一篇雙胞胎報告,且自身是異卵雙胞胎有關,發覺這個主題很有趣,成長時雖有一個晚她七分鐘出生的妹妹,但兩人不管是髮質、個性及身材都迥異。但她發現學校裡的同卵雙胞胎,長像及個性都很相近,且之間好像有某種牢不可分的紐帶,不像她和雙胞胎妹妹不是那麼親近。

她當時年紀還小尚不知道有基因一事,長大後才逐漸了解,她在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後研究時,即以在不同家庭成長的雙胞胎做為研究主題。

她在心理學家Thomas Bouchard指導下,針對不同家庭成長的137對成人雙胞胎做研究,其中81對是同卵雙胞胎,56對異卵雙胞胎。這項花了她九年時間的研究發現,基因比任何可以想像到的原因都重要,對同卵雙胞胎來說,不管是在同一個家庭或不同家庭成長,他們的行為特徵遠比異卵雙胞胎相似。譬如以侵略性來說,即使是分開成長的同卵雙胞胎,展現出的侵略性,和在同一個家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竟然一樣。

西格說,雖然基因是家庭成員相似性的主要因素,但社會因素也占部分原因。行為就是基因和環境的複雜組合,沒有行為是肇因於100%基因,沒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完全相同,差異應該來自其他地方,如非共享的環境經驗,就可能是兩者差異原因。

迄今已在心理期刊發表過百餘篇文章,並曾接受多家主流媒體採訪的西格說,她每次出版書以後,就會收到很多正面迴響,因為大家都對雙胞胎這個主題很有興趣。相關研究不單符合人們的興趣,並有科學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