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發展研究所(KDI)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院客座教授傑弗裏·羅伯特森(Jeffrey Robertson)近日在日本網絡雜誌《外交官》刊發文章認為,從朴槿惠的「歐亞倡議」表明韓國最終選擇中俄等大陸國家而不是美國來解決朝鮮問題。羅伯特森認為,韓國是地緣政治戰略點上的中等強國,這類國家的生存之道是周旋於大國之間,透過結盟、保持中立、選擇新興大國等方式求得最佳生存途經。而從朴槿惠訪問中亞、習近平訪問韓國等系列事件,基本可以斷定朴槿惠已經將重點放在中俄等大陸國家,做出了某種戰略性的選擇。
香港大公網報導,上周四(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有專家指出,這是中國要「動搖」美國在東亞地區的重要盟國。但是從觀察者的角度說,與其看北京,不如盯首爾。最佳觀察點不是習近平訪問韓國,而是朴槿惠訪問撒馬爾罕。
朴槿惠於6月16日至22日訪問了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表面上看,這場中規中矩的訪問是在重啓李明博時代的資源外交。中亞有資源但缺乏資金;韓國缺少資源卻有資金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專業和技術能力,雙方非常匹配。中亞國家一直試圖在出口和資本市場方面擺脫對中俄的依賴,韓國又一直在試圖擺脫能源方面對中東的依賴。因此,資源外交是韓國與中亞國家外交中的默認角色。
韓國媒體的報導緊跟著政府發布的新聞稿,聚焦于朴槿惠訪問當地韓裔——當年生活在俄羅斯遠東的韓裔居民因二戰被史達林驅趕,現在這群約有50萬的人群生活在中亞,充當了韓國與中亞之間文化和貿易上的紐帶。媒體還詳盡介紹了朴槿惠參訪基礎設施以及資源項目。如果總統府新聞稿到此為止,那麽這就是一次成功但平庸的以資源外交為名的短暫之行。
然而,總統府新聞稿還聚焦在「歐亞倡議」上,尤其是朴槿惠訪問絲綢之路上的古老城市撒馬爾罕。這個擁有1400年歷史的城市是絲綢之路上亞歐的連接點。
歐亞倡議是一項雄心勃勃工程,希望透過運輸、物流、貿易和能源網絡連接歐亞大陸。2013年10月,朴槿惠在提出「新絲綢之路」時提出這項倡議,希望建立從釜山到倫敦14天的陸路物流網絡,取代目前需要45天的海運。
贏得中亞的支援是使中俄肯定「歐亞倡議」價值的重要步驟。因此,「歐亞倡議」的目標是從歐洲造勢,通過中亞、中國、俄羅斯最終打開朝鮮的大門。隨著韓國主動權的增加、潛在利益的清晰,堅定中俄促使朝鮮行為更加負責的決心,歐亞倡議有中長期戰略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