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周一重回5,000點關卡,歷時接近15年,華爾街日報列出這段時間的變化。
1) 5,000點難守
那斯達克在2000年3月9日收盤勁揚3%,首度站上5,000點,隔天再接再厲,創下5,048.62點的收盤新高,但再隔一天重挫150點,而且接下來的兩年半內狂瀉近80%。把盤中價納入之後,那斯達克只有四個交易日站上5,000點。
2) 15年有多長
一個指數花上十多年重回歷史高點的例子不在少數。道瓊和標普500各花25年才回到1929年經濟繁華時期的高峰,期間歷經經濟大蕭條、二次大戰和韓戰。有些指數更久:日經225指數距離1989年的3,8915.87點還不到一半。
3) 體質已經不同
那斯達克上回突破5,000點時,本益比超過120,許多成份股都是為了募資前一年才剛上市的公司,只有願景、尚未獲利;就算是比較成熟的公司,相對於股價表現,獲利只能算普通。
現在的那斯達克沒那麼倚重科技,而且尚未獲利的企業也比較少。令人注目的是,現在的成份股包含蘋果--一家過去15年來蛻變為全球最成功、市值傲視全球的企業。
4) 但還是有疑慮...
相信那斯達克這回不是泡沫的投資人不在少數,但還是有人提出質疑。那斯達克現在的本益比為23,但美股估值已經超越長期平均,很難再出現金融危機後兩位數的年漲幅。
此外,主要股指上次回跌10%以上的情況,發生在三年多以前,如此平穩的走勢令一些空頭派十分憂心。
5) 投資回報如何?
網路泡沫破滅、汰弱留強之後,那斯達克依然存在一些科技公司。經過試算,若投資人在2000年3月10日買進思科(Cisco)並長抱至今,含股利後的股價下跌55%,英特爾(Intel)跌22%。不過買進微軟(Microsoft)和甲骨文(Oracle)的投資人就能獲利,兩隻股票分別上漲21%和13%,儘管仍遜於同期標普500指數基金的表現。
那斯達克重回2000年3月的5,000點關卡,讓許多人擔心科技泡沫的夢魘是否再現?不過分析師說,這回情況不一樣。
富達分析師Gavin Baker說:「2000年帶動那斯達克上漲的是夢想,現在是真實的事。」他說,那斯達克的估值有獲利和現金流支撐,如果這兩個項目持續成長,大盤還會往上爬。
財金雜誌巴隆周刊的Alexander Eule則說,那斯達克目前本益比約21倍,遠低於2000年的100多倍。如果成份股的獲利如分析師預料般成長,那斯達克7,000點在望。
創投家Guarav Jain也認為那斯達克並沒有出現泡沫。他指出三大理由:更多人上網、電子商務消費興盛,而且分析師評估科技業體質的方法更先進了。
貝萊德經理人說,相較於美股估值已高(標普500指數自2009年以來翻了近兩倍),科技股像是個例外,「科技股靠一連串亮麗的獲利帶動,而且隨著經濟循環成熟,依然代表著一個成長產業」。
此外,大型科技公司現金滿手,大有能力因應聯準會(Fed)升息後上揚的貸款成本。目前蘋果、思科、Google和微軟的現金部位總計超過3,605億美元,是美國所有企業現金部位將近四分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