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將近一百萬人將自己鎖在自己的臥室中不願意出來,他們被稱為失蹤的「隱蔽青年」或「繭居族」,這已經成為日本的一個最大的社會和健康問題,日本的健康專家正試圖阻止日本的下一代人出現同樣的問題。
日百萬「隱蔽青年」成最大社會問題
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隱蔽青年」就成為日本的一個家喻戶曉的名稱,這些年輕人宅在自己的房間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看電視上的日本喜劇節目或讀書,完全割斷了自己與外界的社會聯繫,而是活躍在網絡上。很多工作和社會交往可以在家中進行的今天,這種現象就尤為嚴重,日本的學術調查估計日本可能有50萬到2百萬日本人隱藏在家中。其中有些隱蔽青年宅在家中有時長達數十年,至少也有六個月。這被視為困擾著日本的最大的社會和健康問題,並對日本的經濟構成威脅。
日本醫師齋籐環(Tamaki Saito)主要研究青春期和青少年精神病,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剛獲得日本心理醫生資格後就開始注意到這些平均年齡15歲、宅在自己臥室中的青少年,他發現這些隱蔽青年中70%-80%為男性,(雖然日本NHK調查結果是53%為男性),而且他們多來自於中產家庭。
現年18歲的大喜佑都(Yuto Onishi)已經在自己的小臥室中宅了三年,這三年中他白天睡覺,晚上上網瀏覽或讀日本的喜劇小說。他完全拒絕與朋友或家人接觸,只有半夜餓了的時候才會出去吃一點東西。
他說:「我知道這種生活狀態不正常,但是卻不願意改變,因為我只有在自己的臥室才覺得安全。」
九州大學的加籐宏隆醫師(Dr Takahiro Kato)認為,造成類似於佑都這種隱蔽青年的原因,在於當某些日本人發現自己無法達到社會的預期時,他們會羞於面對現實,因此而願意藏在自己的臥室之中。例如有些隱蔽青年是因為在學校求學的過程中受到挫折,無法達到父母或社會的預期,感到羞辱和自卑而將自己躲入安全的臥室中;有的是由於在工作崗位或工作中受挫或遭遇上司的批評,面子上過不去而躲回家中;還有些是由於缺乏社交知識或在學校受到朋友或同伴的欺凌,繼而無法在學校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而躲避回家中。例如佑都宅在自己臥室中的原因就與他高中時沒有被選為班幹的經歷不無關係,那次失敗讓他覺得羞恥並羞於面對別人的評論,因此他選擇了躲入自己的臥室。
格拉斯哥大學的弗朗(Andy Furlong)教授認為,日本這上百萬的「隱蔽青年」與日本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歷的經濟衰退也有很大關係,因為在那段經濟衰退時期,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日本人卻無法考上好大學也無法得到好工作,這對於內向的日本人而言是一種恥辱,而受其影響的是整整一代日本人,這些人選擇躲在自己的臥室中來迴避這個現實。
「隱蔽青年」多負面思想
2010年,《精神病學雜誌》刊登的一份對日本4,134位住院醫師的調查顯示,只有一半的「隱蔽青年」會被美國精神病診斷手冊診斷為精神紊亂,但健康醫師發現大多數「隱蔽青年」患有類似於抑鬱症、自閉症和強迫趨向,少數患者還出現迷戀網絡的現象。
有一位宅居在家中的男士表示,他由於輟學而開始躲入家中,他說:「最初我和我父母都因為輟學而責備我自己,但是這種心理壓力漸漸開始加大,我開始害怕出門或與別人見面,而且我的腦子裡開始出現各種消極的思想,例如那種想出去走走的渴望,對父母和社會的憤恨、對自己目前情況的悲哀無奈、對自己未來的擔憂以及對那些過著正常生活的人們的羨慕。」
宏隆醫師將這種現象歸結為日本的文化,他說:「當一個人躲回自己屋裡時,西方的父母會迫使他們到室外去,而在日本的父母就不會這樣,他們往往害怕給自己的孩子施加過分的壓力。」因此他們往往會給躲在臥室中不出來的孩子門口放置孩子的飲食。「更何況現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和社交生活可以透過高科技在室內進行。問題在於,一個人在臥室中宅的時間越長,就越不願意走出臥室。」
日「隱蔽青年」防治收效不佳
雖然日本政府為了幫助「隱蔽青年」回歸社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治癒成功率仍然不高。
就如同美國治療社會焦慮症所採用的讓患者逐漸從事自己害怕的事情的做法一樣,有些健康專家認為,為「隱蔽青年」提供積極的社會互動將有助於他們重新融入外面的世界,因此他們會將一群習慣於躲在家中的「隱蔽青年」集中在一起到餐廳就餐或去公園聚會,給他們增加良性的社交環境。
還有些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歸結為家庭問題,認為這些「隱蔽青年」產生的家庭背景往往是為工作忙碌疏於照顧家的父親和困在家中獨自照顧孩子的母親,他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並迴避夫妻之間的問題,但父母之間的矛盾又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生理、心理、適應和社交能力方面的發展,因此,心理學家認為要解決「隱蔽青年」的問題,很多時候需要從解決父母之間的矛盾開始。
宏隆醫師也認為,要扭轉「隱蔽青年」的現象,就需要整個家庭的交流方式發生改變,家庭內部重建交流和信任,因此他認為出現「隱蔽青年」的整個家庭都應該參與心理諮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