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縮陰影正壟罩亞洲各國,從中國、日本、印度到南韓、新加坡和台灣,亞洲多處的生產者物價都已下滑一段時間,這不只衝擊企業獲利並導致裁員,也將危及歐美地區的成長動能。

亞洲通縮成因不在消費者物價上(目前大多地區的商店生意仍興隆),生產者物價才是關鍵,也就是工廠、礦區、農場等生產者靠販售大宗商品或加工產品與零組件所收取的費用。

亞洲三大經濟體的生產者物價已疲軟一段時間,中國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寫下破天荒的連跌43個月紀錄;日本9PPI則連跌六個月,並寫下200911月來最大跌幅。即便是經濟相對穩健的印度,過去一年來也陷入生產者物價通縮。

新興亞洲的生產者物價同樣低迷。根據摩根士丹利,亞洲十大經濟體(不計日本)的PPI平均值已落至六年低點,這當中只有印尼PPI有些許通膨跡象,南韓、台灣和新加坡都已陷入通縮約三年。

亞洲製造業產能過剩、貿易需求蒸發和生產力貧弱,在在證明亞洲各國日益陷入通縮循環。歐洲和日本剛落回通縮,美國則在設法因應企業營收走軟問題,種種因素使亞洲物價下滑顯得非同小可。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歐債研究中心主任戈羅表示:「我們有可能會步向全球性通縮。各國都已過度舉債,不僅未減少產能,反而讓產能持續過剩,導致價格下跌。中國就是最好例子。」

通縮可能導致的最糟狀況,就是亞洲物價持續下滑,使企業獲利日薄,引發大規模裁員並使消費需求減少。原就疲軟的全球需求將更為惡化,進而抑制歐洲和日本已然疲弱的經濟成長,並讓美國的成長動能戛然而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