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物理學家與太空人,以及 STEM 領域的專家,都擅長做各種耐力運動,如馬拉松、超級馬拉松、鐵人三項、自行車競賽等等,到底這些高強度的耐力運動與科學有何關聯,為何科學家參與類似競賽的比例較高?

Wired 訪問 16 名擅於跑步、騎自行車、攀岩等他們稱為自虐型的科學家們,了解他們為何熱愛耐力運動。其中有 10 人同意科學家特別鍾愛耐力運動的說法,他們認為,會成為物理科學家是個性使然,這種個性導致他們能承受耐力挑戰。

Flickr / Peter Mooney CC By 2.0

一名參與在美國是為高難度的 Barkley 馬拉松競賽的科學家表示,「若能完成一場耐力賽,無論結果好壞,都表示自己能夠長時間專注在一個問題上,直到結果出現。」編碼、分析資料、聚焦非常特殊性問題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日日夜夜的工作是很乏味的,這某部分與長時間進行耐力運動一樣。

而且科學家從事耐力運動並不需要成為第一,只要願意長時間讓腳步不停止,或是不斷的踩踏輪子就夠了。另外一位科學家指出,當在自己不願意的情況下逼自己走出門運動,就是一種意志,這種意志可以用在重複計算或模擬,或是編輯論文等耗神的工作上。

撰稿、坐在電腦前,進行宇宙解碼是心智上的一種折磨,在一天過後,科學家想要燃燒身體能量,讓腦袋休息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且當從事高難度的身體運動時,腦袋除了安靜下來之外什麼都做不了。

且更重要的是,安靜下來的心智會湧現許多解決問題的想法。此外,長時間重複做身體運動,雖然不容易,但至少只要做就好,比那些研究黑能量 (dark energy)、數位訊號處理,或成為更好的科學家等等執著來的簡單直接許多。

再來,是無限的感覺。在日以繼夜地工作中,科學家並不知道何時才會成功,也許終身都找不到答案,這或許在內在上與進行耐力運動一樣,雖然運動員需要以各種方法來突破障礙,但不會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科學研究與耐力運動一樣,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

此外,從事耐力運動必須要具備承擔失敗風險的能力,才能讓所有事情都有價值,這也跟科學實驗的精神一樣。最後是自由時間,也是物理科學家普遍熱愛耐力運動的原因,耐力運動需要幾個月的訓練,以及參加競賽所需要的時間,雖然學術研究是非常忙碌的行業,但至少時間是彈性的。

研究顯示,山徑越野長跑者年收入超過 7.5 萬美元的人佔比 47.3%,同收入佔美國慢跑協會成員 72.9%UltraRunning 雜誌訂閱戶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 12.2 萬美元,55% 的鐵人三項運動家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幾乎九成的人都有大學以上學歷。

耐力運動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特權運動,雖然科學家不是人人有錢,但至少要有彈性時間,而這正是現代人最缺乏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 Driver Blog 的頭像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Win Driver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